来源:中国基础 教育 作者: 崔允漷 已有0人评论 2025/4/20 21:24:15 加入收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承接新课程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核心理念,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新教学的一大亮点,其在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量成为教育内外关注的重要热点,对于新课改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来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凸显了我国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本土智慧。在跨学科学习这一学理范畴中,它对西方的主题学习与跨学科学习进行了本土整合建构,走出了课程综合化的本土道路。它强调以主题学习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在强调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坚守学科育人立场,凸显了跨学科学习的迭代和主题学习的学科属性的复归,创造性地对二者背后的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进行了整合,明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时代学习革命的重要表征。我们通过这一课程话语的建构,为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了课程与教学研究者的力量。
第二,跨学科主题学习迭代创新了我国课程综合化道路。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综合学习的子系统,是综合学习的重要实践表征和中间路径,一方面由于其基于主学科立场突破了学科边界又无需开发设置新的综合课程,综合程度居中;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无需培养独立师资和编写专门教材,实施难度居中,因而也被称为我国自主建构的除学科内综合学习(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课程(如初中科学)之外的第三条综合学习路径,是对我国推进综合学习课改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凝练。
第三,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四大重要属性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以科目之跨为起点,坚守学科立场;以主题整合为抓手,注重价值承载;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凸显方式变革;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目标思维。以科目之跨为标志,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则从学习内容组织与学习方式变革两个维度规定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样态;以素养培育为导向,反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旨归。四大属性深刻揭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哪里来”“怎么去”以及“去哪里”的本质问题。
第四,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来自一线实践经验的持续建构。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凝练建构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词,将以往泛化的跨学科学习赋予了学科属性的立场和主题学习方式变革的意蕴,进而总结了我国课程综合化道路的重要创新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的建构,一方面源自我国课程人的学理研究以及政策话语的变革;另一方面更是源自我国已经持续20余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不难看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变革的具体实践,但目前依然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切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同科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样态?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实践、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综合学习等整合实施?如何围绕素养目标、真实情境、驱动性问题、评价任务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如何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内容以腾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空间?如何开展以作品、制品与产品为导向的表现性评价?年级组长如何负责统筹协调各学科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安排?如何开展有必要的教师协同教学?等等,以上问题均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持续探索。
依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研究已经对这一课程话语进行了初步学理建构。从初步建构明晰其概念与属性边界,到切入以具体的学科教学真实驱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仍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前沿领域,亟待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推进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索。
(崔允漷,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