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马晓强:把教育强国建设“质”的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马晓强 已有0人评论  2025/8/18 19:27:33  加入收藏

教育强国是一个国家教育综合实力的体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既包括教育规模、条件保障、经费投入等数量指标,也包括教育环境、体制机制、教育满意度、国际影响力等不易测评、难以量化的质量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中明确了诸多可以量化的考核任务,也设立了众多质量内涵目标,是“量”的考查和“质”的要求的有机统一,充分反映了其作为国家行动计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但从过往规划的推进与落实情况来看,相关主体往往更关注数量指标,愿意为此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常以质量要求难以衡量和缺少共识等为理由,不愿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投入和政策保障。当前正处于全面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阶段,正确认识质量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大落实质量要求所需的工作力度,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强国建设“质”的要求:为什么重要

与规模、投入等数量指标相比较,“质”的要求指向的是内在的发展水平、主观感受等指标,往往更具抽象意义,更有价值意蕴,更加体现发展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1.“质”的要求反映新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1] 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革命、人口变化和国际竞争新形势,教育强国建设不能再简单沿用原有的指标来指引发展方向,必须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程度、教育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情况、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教育服务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水平等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质”的要求、体现新的发展导向也是众多国际评价的新选择。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主持的全球教育最佳国家评选已经持续9年,其官网上宣称其目标就是不再使用数量指标而是通过质量要求来评价国家的价值。2023年中国位列第23位,2024年位列第21位。其调查结果就是基于对全球17000人的国际调查得出的,调查要求被试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这个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情况怎么样?二是是否愿意在这个国家上大学?三是这个国家的好大学声誉如何?问题虽然看似相对简单,但正是从评价者的主观印象和行为选择入手,直接反映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追求。

2.“质”的要求指向真难题

进入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领域“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质”的需求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多样的教育充满期待,[2] 教育问题的表现已从外部转向内部、从规模和数量短缺转向质量和体系相对滞后。教育强国建设中,入学率、办学条件、教育投入等数量指标对应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对清晰。质量要求则更多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迫切需要在治理体系、文化培育、自主自信等更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

国际著名机构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对教育的评价也高度重视质量要求。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已有36年,其评价体系包括“营商效率”“政府效率”“基础建设”和“经济表现”四个主要质量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展示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也反映了其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在基础建设中包括19个教育指标,其中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竞争的程度”“大学教育满足经济竞争的程度”“教育管理满足经济竞争的程度”等质量内涵指标,旨在反映各个国家教育体系如何应对和支撑服务全球经济竞争这一现实难题。2024年中国竞争力排名第14位,比2023年上升7位,但在教育上的排名是第28位,反映了中国教育服务国家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

3.“质”的要求彰显中国特色

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道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就意味着需要反映中国国情和特殊性的指标,这些指标不可能简单套用国外和国际机构的通用数量指标。比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如何衡量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和根本性?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如何科学反映这一关系?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经验相结合,这本身就是重大的理论创新,需要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尝试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和刻画,也迫切需要研制诸多质量指标来监测和评价,进而更加科学、系统和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模式。

二、教育强国建设“质”的要求:重点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3] 教育强国的“六力”特质,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对教育理念、模式和发展道路等无形价值的需求,要求具有对其他国家自愿追随与模仿学习的吸引力和示范意义。[4] 在阐述如何建设教育强国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指明了未来十年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突破方向。对标对表“六力”特质和五大战略任务,可以从中确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质”的要求。

1.突出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5]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思政课主渠道影响力不足、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在落实《纲要》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硬要求,但在考核评价时仍缺少效度和力度,主要原因在于对思政引领力水平和进展情况还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间接反映,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从国际比较来看,学生价值观已成为重要的教育质量评价维度。欧美等国家普遍采用民意调查方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进行测评。例如美国2023年6月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在55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中,50%的人为自己是美国人感到非常自豪,而在18岁至34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只有18%。2023年《华尔街日报》和芝加哥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中仅有38%的人认为爱国主义“非常重要”(其中30岁以下成年人占比仅为23%),而该比例在2019年为61%,在1998年为70%。美国年轻人的国家意识越来越淡漠、爱国主义价值观大幅度滑坡引发了美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2.突出强调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列成章并统筹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高度重视。一体推进绝非简单的拼盘,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涉及资源深度整合、利益深刻调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局部视角迈向整体视野,以更系统和宏观的眼光审视发展脉络,形成三者协同创新的合力,其中教育变革对科技变革具有深远影响。例如英国工厂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有知识的工人,奠定了英国在工业化时代的主导地位。美国超前推进中等教育普及,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快速提升,为美国取代欧洲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导者奠定了基础。考察发达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关系时可以发现,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之间的适配机制、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市场开发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至关重要,是推进国际教育中心、国际科学中心和国际人才中心相互支撑的重要基础。

3.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为重要着力点

《纲要》中设立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主观评价指标,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2027年“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2035年“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获得感和满意度都是基于主观调查得出的结果,会因为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时间等因素受到影响,但不可否认,教育满意度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在许多国家,家庭和学生是教育服务对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政府部门会借鉴商品服务中顾客满意度评价理念、模型和方法,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满意度测评反映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用作评估学校工作的政策手段。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官方组织的教育满意度测评,用于向社会公布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督促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家长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学校治理。

4.突出强调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纲要》要求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入手,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重点要求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从国际比较来看,在世界各国的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多是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建设作为核心,强调教师职业行为的伦理规范。例如美国、英国主要强调教师行为规范,提出诸多明确的教师具体行为要求;法国教师行为规范建设突出表现在法律建设和纪律惩戒两方面。[6]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师德的界定不仅包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还对教师品格提出德高为范、身正为师的更高要求。

5.突出强调中国教育理论自信

从世界教育强国的兴衰历程来看,教育强国的崛起都是以教育新理念为行动指引,并以这种教育理论创新吸引其他国家追随和模仿。17世纪英国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提升了科学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对工业革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世纪法国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对通过教育提倡和培育科学研究精神产生重要影响。19世纪的德国提出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并以此推动教育救国、立国和强国。20世纪的美国提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美国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美国也随之成为世界教育和经济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要立足本国实际,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新理念,并由此形成国家强大必需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7] 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更好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强国建设“质”的要求:如何落到实处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质”的要求所代表的软实力争夺越来越突出,甚至起到主导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要高度重视“质”的要求,更要为落实“质”的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落实“质”的要求需要坚定政治方向

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教育数量指标方面取得公认成绩,但在教育“质”的要求方面还缺少声音。目前国际上关于中国教育发展质量指标的比较分析,大都是在西方价值观、文化体系和社会制度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实际,往往受到诸多误解、指责甚至攻击。“质”的要求重在解决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在“质”的内涵、目标和方向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质”的要求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导向作用。

2.落实“质”的要求需要有扎实举措

与量化目标相比较,因为“质”的要求重要但不易直观呈现的导向作用,需要有更大力度的工作举措。例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政策体系,涉及教育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衔接、师资队伍配备等具体要求,都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各级政府、学校、社会和相关单位都要切实拿出硬招实招,在工作考核评价中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评价导向,把“质”的目标落实情况和成效作为必要的考核评价内容,确保实现质量要求的内在价值。

3.落实“质”的要求需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心和决心

与数量指标相比较,“质”的要求要取得实效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质”的要求不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例如要实现《纲要》中提出的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的要求,就要从研判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预期水平入手,围绕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主观感受,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改进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等育人环境,协调处理好课程难度、课业负担、学习兴趣等方面关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校园安全、卫生和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家校社紧密协作。通过教育内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以质图强、以治促强,实现由教育发展大国到强国的系统跃升,以实实在在的强国建设成效,持续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主观感受水平。

4.落实“质”的要求需要从战略高度谋划

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是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数量指标是推进此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质量要求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从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加以重视。例如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集成新时代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系统总结提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发展制度和体制机制,构建中国教育发展模式。基于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总结,以“质”的要求方式将其体系化并有效传播,让中国特色中国经验逐渐成为世界共识;让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是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是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软实力基础,从而全面提升中国教育影响力和话语权,切实塑造好中国教育的国际形象,彰显其品牌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2023-03-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50.htm.

[2] 怀进鹏. 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J]. 求是,2025(11).

[3] 习近平.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 求是,2025(11).

[4][7]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李永智,刘贵华,等. 教育强国建设的世界经验与中国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108-117.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30920.001.

[5]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6] 庞维国,罗良,杨洁,等.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47-52.

(作者:马晓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研究所所长)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顾明远: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歌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