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严育洪 已有0人评论 2016/7/15 9:43:00 加入收藏
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拥有知情权,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知道知识“为了什么”这个终极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
第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持久的状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学习之中。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是一条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感线、知识线,浸润着整个学习阶段:课首,学生对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产生兴趣;课中,学生把真实任务自觉转化为知识学习任务;课终,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让学生专注于任务目标所引导的学习活动,获得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双赢。
任务的长效性还表现在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仅可以驱动学生进行一节课的学习,有时还能驱动学生进行几节课的学习。例如,面对“用一根木条怎样加固椅子”这个实用性任务,学生学完“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还只是半信半疑,一直要等到学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在知识的对比中才能茅塞顿开,真正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让教学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整体感和艺术感。
如果你初次学习打棒球,你是愿意听无数个关于棒球比赛的知识讲座或是进行反复的分解练习,还是愿意与小伙伴在棒球游戏中学习棒球?相信选择后者的居多。哈佛大学戴维·珀金斯教授以自己学打棒球的经历倡导教师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就接触全局,这样学生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并乐于迎接一路遇到的挑战。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学生之所以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因为存在上述“第一种学习棒球的方式”,知识、目标以散点状呈现,没有整体的系列。在“教”与“学”双方决定或被决定的关系间纠缠,忽略教学的相互关联且共时性的特点。因此,现代教学迫切需要一种立体式全息视域下的思维,将教学元素的全部潜态、显态信息置身于整体视野下。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一个个环节,为学生的进步设置了一个个目标,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学生往往看不到知识的全局,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我们应该采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一进门就有全局观念:首先思考“该往哪里走”,明确方向之后才去思考“该怎么走”。
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课堂具有整体感,而其常常采用的“倒叙”手法让课堂具有艺术感,例如把课尾练习阶段的知识应用设计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实任务,并放置在课首导入环节,以此驱动学生的新知学习。这样“倒叙”的教学,更容易获得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第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传统教学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知识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呈下降趋势。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常常能给学生带来激情,让“班里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一种近乎神秘的温暖、高尚的情绪之中”。
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挑战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幸”的人,而不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人:“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能够助推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而且能够助推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攀登险阻的过程”。当学生经过长途跋涉、克服困难完成挑战的时候,这种胜利带来的快乐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学生会滋生出一种享受挑战过程和享用挑战成果的强烈幸福感,此时学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综上所述,人的改变和课的改变,才算是真正实现了“改课”的功能,也算是真正达到了“课改”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