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佐藤学:教师要成长,就要改变有黑板有课桌的教学方式

来源:《专家型教师的学习与省察》 作者: 佐藤学 已有0人评论  2017/4/13 14:34:01  加入收藏

三、倾听关系让每个学生成为主人公

下面,我讲最重要的课堂研究。过去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改革,现在追求的是所有学生学习权的实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追求的不是很会教的老师,是深度思考的反思型的教师。对于学习,对于课堂有很深度的思考,有自己的哲学,不断地学习,进行反思。我们不是追求很能干的教师,而是追求同僚型的教师,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我们的目的是追求学校的民主,学校没有声音很响的老师,好老师都是很安静的老师。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学校一样,需要对话。所有的老师,都能自由的发言,成为主人。我们要把独白转变成为对话,为此要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杜威说,民主主义是什么?不是准备好嘴巴,而是准备好耳朵。 

传统的学校焦点在于教材研究、教案和教学技术,关注的是教学方法。新式的学校,把焦点关注在学习活动和互学关系,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掉队?怎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哪一个地方成为阻碍?做什么能让他们获得学习?考虑这些问题。一般学校开展研讨一年三次左右,一般都让年轻人来上课,大家关注的是教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让年轻人上课,大家帮他一起备课,。年轻人被大家教导,他们的能力越来越低。我们必须改革的做法是,一年30次以上公开教研,学校每一位老师都上公开课。 

现在已经不是考试竞争很厉害的时代了,但教育还是一成不变,谁是受害者?当然是学生和教师,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杜威说,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世界的旅行。我将学习定义为:与对象世界(文本)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之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根据这个定义,学习便是认知性实践(创造世界)、与人交往的实践(构筑伙伴关系)、存在性实践(塑造自己): 

学习是意义和关系的重构。相互学习就是要有相互倾听。我们要创造安静的课堂。大阪有700个学校,80%是贫困学校的学生。8年前,我和校长商量改革,校长说学生家庭非常贫困,没有被子,没有暖气,没有火炉,都感冒了,都在家里睡着。学校改革是从为孩子们收集棉被开始。夏天,孩子们坏肚子,因为没有冰箱,学校为孩子们筹集冰箱,改革从这里开始。

学校有36%的学生是特别需要援助的儿童,把这些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还有一个很困难的地方,30%的孩子不会说日文,他们是从16个国家过来移民的孩子,他们怎样学习?他们用手势交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从美国来的孩子在问女孩在问汉字,女孩不懂汉字,他们一起查。没有一个孩子是落单的,孩子间互相支持,相互倾听,老师坐着也可以上课。 

倾听关系是生成学习、相互学习、相互关怀的关系,它能创造民主主义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主人公。

四、教师正在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

20世纪的专家特点是科技领先,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到工作中,现在新型的专家要在行动中省察。为了培养专家型的教师,我们大学专门制定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 

第一,教师的公共使命,体悟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教育科学和学习科学; 

第二,以学术教养和教职教养为基础,形成对学科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深度理解; 

第三,认识学校和教堂的社会文化情境,以启发创造和协作的方法开展教育实践; 

第四,对教育实践开展反思型的系统研究,以专家共同体一员的身份,联合同僚,参与学校经营,助力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五,第五,直面可持续的,多元文化共生的、市民性的教育等现代课题,协同社区的学生家长、市民和其他专家,对学校教育进行创造性革新。 

教师的成长=作为匠人的成长+作为专家的成长=两者都必需。 

1.匠人=技法与矜持(荣耀)=既不是“技术”也不是“技能”=通过模仿和习得达成“新的模仿和创造”,通过师徒制学习。 

2.专家=知性判断与伦理与自律性=理性与实践的整合=通过探究和经验获得(案例法)。 

3.专家共同体的重要性=以伙伴关系的构筑以及匠人精神(细心做事)和专业精神(知性和责任)为特质的话语共同体。 

教师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匠人的成长;二是作为专家的成长,两者都非常必要。有种教师很会教,但他没有专业知识,也有教师很熟悉教材内容,但不会上课。匠人有技法,专家有理论,两者都需要。

为了培养专家型的教师,我们需要改变教学研究的方式。过去我们进行课堂研究,总是评价别人,给建议,我从这课上学到了什么?不说这课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过去是行为科学、教育科学为基础,现在是哲学、学习科学,人文科学为基础。

专家的学习包含的要素首先是使命与责任,还有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省察熟思判断的能力、自律性,要有特色实践。还有,教师必须创建共同体。要有同伴,这是专家型教师学习的过程。对执教者,不是去建言,而是观察教室里的事实,交流自己从中学到什么。教师通过协同学习,在校内构筑作为教学专家的同僚性。

(本文整理自佐藤学2017年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作的题为《专家型教师的学习与省察》的讲座,文章有编改)

相关信息佐藤学的教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无数的教师,小编在此将他的思想凝练成13句话,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如果不是由学校内部开始进行变革的话,改革是很难渗透到教育一线的。但如没有外部支持,学校改革也同样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我将这种内与外的关系称为“学校改革的内与外辩证法”。我们既需要从内到外的改革,又需要从上至下的改革,要双方推进。

  2.我们所熟悉的黑板、讲台、学生的课桌向前整齐排列,教师使用粉笔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式是以产业主义社会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系统为模型,以“经济效率性”为原理的课堂形态及学习形态。这种传统的“同步教学”的课堂形态如今在欧美各国已被放到了博物馆,他们正在向“协同学习”为主的课堂形态、学习形态转变。

  3.“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表现学校改革“愿景”的词语。我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家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

  4.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5.我每次到中国的学校观摩课堂,都会觉得老师的声音稍微有点儿大,有的老师因为各种需要,有时还会佩戴麦克风上课,这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我们需要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建构互相关爱的关系,相互倾听的关系是民主主义的表现,互相尊重、倾听才能构建出民主的学习实体。

  6.协同学习下的小组学习方法,首先是模仿他人的思考。其次是将其他人的思考作为一个“脚手架”,来达到更高的程度。协同学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7.我个人认为中国小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仔细观察“互相说”的小组,你会发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了,没有高质量的学习了。

  8.“互相教”的关系是单方的权力关系,与此相比,“互相学的关系”是互相关爱的关系,是每一名学生都作为主人公互相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关系。“互相教的关系”由独白构成,“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流以倾听为基础。因此,不建议教师说:“会的同学教一下不会的同学”,应该说“不会的同学问一问其他同学”。不明白的学生的那句“哎,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9.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师间作为专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连带关系被称为“同僚性”。教师群体通过课例研究构建出同僚性的那一时刻,也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构建成功的时刻。

  10.教师的成长有作为“手艺人”成长的一面,也有作为“专家”成长的一面。“手艺人的技法”是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师傅、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或同事的模仿而获得的。“专家”的学习是以掌握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见识为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的。

  11.要警惕那种虚假的自主和主体,并不是那种热闹的课堂就表示学生学习的主动和深入,也不是那种寂静的学生就表示学习能力弱,而应该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性格等内在的因素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学生积极发言了,就轻易表扬,或者某个学生一直默不作声而随意指责和批评。

  12.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13.在课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图式,课堂改革是难以充分地推进的。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