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朱小曼 已有0人评论 2017/4/24 13:48:02 加入收藏
三、作为一名老师,你每天都在做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该怎么做呢?首先,在观念上要排除外部加减的看法。老师们可能会觉得现在教的内容已经够多的了,又来一个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外加的概念,它不是说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生命教育。
我们只是跟老师们去讨论,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都在做着生命教育,每天都在发生着与生命相互影响的关系,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每一堂课,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都在影响孩子对生命的感觉。比如有的老师声音很好听、很柔和、很有节奏感,孩子们很喜欢;有的老师形象很好,小朋友们就会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美。
老师的形象是很好的,说话是和气的,对孩子是尊重的,传递出去的就是尊重生命。其实老师身上带着的所有价值观都可能会传递给学生。所以我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教师自己对生命意识的觉醒。老师自己就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老师自己对生命就很阳光,并愿意活出一个活泼的生命。
在我看来,教师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生命,这是做生命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怎么守护呢?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我也想活出个好生命,可我这么累,压力这么大,常常会有很郁闷的情绪;我想把课教好,可是校长会说如果课这么上就不容易拿到分,你还是要考试成绩的,你这么磨、这么讲究过程是不错,但是对提高分数的作用可能不大,不是捷径。
教师会很郁闷,怎么办呢?这会引发很多矛盾。社会性矛盾又不该是老师负责解决的,但很多事情又是由社会矛盾转嫁到教育系统,再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而引起的。所以咱们要跟老师们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生命守护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积极的正能量。
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要分数、要成绩又不完全是我们老师想要的,校长也没办法,学校与学校之间是要比的。这个事情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够主宰的,我们希望行政有点改变,不要对老师产生压迫的力量。
我相信年轻老师都是愿意发展的,每个老师入职时都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都想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人性的善根之一,人都想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对于校长来说,他就应该创造一种信任的文化,鼓励的文化,教师之间、同侪之间相互合作的文化,而不是教师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留一手。
学校的教育是最需要同侪合作的。一些教师认为上课是自己的事,他自己在一个教室里给学生上课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学习需要有一个教师共同体,共同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而且还可以自己开发校本课程,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合作团队的作用和所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四、校长要能够让教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生命
教师应该有表现自己的场所,我希望校长能够让教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生命。每个生命都需要表达、表现。比如内心的诉求需要表达,内心的愿望需要表达,才华、才干也需要表达。我们不能压抑老师们的才华。否则他们的生命就不是一个真的生命,不是一个美的生命。
所以校长应该尊重教师,而不是用行政级别去管理教师、控制教师。校长只是一个教师团队的首席,是教师的带头人。他应当将整个学校的文化向学术的文化、教学的文化、研究的文化上转。学校文化应该去行政化,打破一级管一级的层级结构,将学校转变成一个文化组织,更多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如果校长把老师的时间从事务性工作更多地转向讨论专业、讨论教学、讨论研究,对教师来讲,他们的生命就会增加更多的色彩。教师的生命也需要激发,也需要多彩。年轻人都很爱美,衣服也要穿得活泼一点。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的,生命也要多彩。
北京的一所小学排练了一出老舍的《茶馆》。这所小学的老师多数是女老师,《茶馆》里面的角色很多都是男角,怎么办呢?女扮男装,女老师出饰男角,食堂的男工人、炊事员、大门口的男保安都上了,排戏排到晚上。校长说:“哎呀,要给你们点加班费吧。”那些老师却说:“校长你放心,我们不跟你要一点加班费,我们生命的能量被焕发出来,我们感到很快乐。”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是戏剧演出的带头人,剧社的带头人,男主角,陶行知也倡导演话剧,自己也饰演过角色,戏剧很能教育人、教化人,因为所有人都要充任自己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只有认真体验台词背后的情感意义,演员们才能全身心地用生命去饰演自己的角色,才能把戏演好。这一出《茶馆》让老师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所以我觉得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最近,一位校长告诉我,他让全体老师练书法。他觉得中国书法能让人运气,让气入丹田,跟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效,还能让教师在这个躁动的社会和琐细的工作中有一点时间安静下来,这是调整身心和呼吸很好的办法。
我觉得校长们的这些办法都很好,都是在增进教师对生命的理解、对情感的理解。只有当老师们自己理解了生命,他才会对生命有感觉,对生命的领悟力才会得以提高,对别人生命的敏感性才会增强。我们常说一个教师跟学生的关系怎么样是有道德敏感性的,因为他把教学看成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是一件很善的事情。
他的敏感可以使其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情绪情感的觉察是教师的一种敏感能力。但是教师怎么才能有这个能力呢?除了要在认知上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以外,更多的是教师对自己和生命现象也要敏感。我们通过了解传统文化、阅读文学作品、观摩戏剧、看大片等,都能更多地理解人物的生命故事。
文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学、生命的故事、生命的叙事。所以我觉得对于校长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改善管理、调整管理的理念,把管理变成一种推动学校组织文化、精神文化转变的过程,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对生命课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真诚的、不伪装的老师最受学生喜欢
作为一名老师,要先呵护自己的生命。有的教师可能会问,我怎么呵护自己啊?我的生命都捏在有权的人手上,别人给我安排什么课我就上什么课,我也没有办法调整自己。这句话有一半可能有点道理,但是肯定不全对。因为你忘掉了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主体,不要以为你的生命完全把握在别人手上,那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公民意识。
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谈公民意识教育。我们的品德课内容涉及对生命的认知、生命的来龙去脉、对生命的尊重、生命中的自尊、生命中的友谊、生命中的人际关系等。品德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已经很多了。品德课本身就是一个专门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系统,有更多的时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教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你觉得学校的文化需要改变,你可以向校长提出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因为改变文化不光是校长一个人的事,如果你希望把自己和大家的生命都活得好一些,就应该多给校长提建议,并积极推动那些能够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式。
除了跟校长的关系,还有跟同侪的关系,以及你所在的班,你所授课的班、教学的班,或是你当班主任的班,有很多空间是你的,很多时间是你的,你怎么去把控,你怎么去利用呢?这也是考验你的时候。你管理的班是不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班集体,你作为班主任,用什么理念来带动班集体的工作,其实是你对生命的一个投射。
美国学者帕尔默的著作《教学的勇气》跟我研究的人的情感特别有关联,描述的全部是他自己的教学经历。比如,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对付的学生怎么办?因自己的知识不够而丢丑怎么办?碰到了不太容易合作的同事怎么办?这些都是他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要打开自己的心灵,要真实地展现自己,不要回避一个真实的生命。
陶行知讲,不要总把自己的真生命伪装成一个假生命,伪装出来的生命孩子们也不会喜欢,同事你也融不进去。你展示了自己真实的生命,大家就会觉得你很真诚,可以交流,学生也会觉得你很真诚,他们可以相信老师了。老师自己有点错也应该勇敢地承认,哪怕在孩子面前也可以承认。你这样做,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你丢份儿,还会更喜欢你。
我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越真诚的老师孩子越喜欢,越假装真诚的老师孩子越不喜欢。现在的孩子知道的东西很多,他们非常喜欢真实的、诚恳的、坦诚的、活泼的、善于交往的、愿意交往的老师。所以如果老师能成这样的人,你肯定会受孩子喜欢。
六、 只有善待自己的老师,才会教出热爱生命的学生
我自己也当了一辈子老师,67岁时还没下讲台。我觉得当老师是很辛苦的,基本没有上班下班之说。要想让自己的课被学生喜欢,你就必须加倍努力,因此常常会加班加点。但当你的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就会觉得你很有魅力,你也会特别高兴,也就不觉得累了。
老师们一定会有这种体会,当学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有意思。我就看着一个小朋友从6岁进学校,一天天地长高,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懂事,真的特别高兴。教师也是要成长的,没有哪个老师刚入职就是没有缺点的,这谁都做不到。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都会有烦恼、有困惑,这没有关系。有烦恼、有困惑时不要遮着盖着,大家可以一起交流,相互合作,一起成长,所以我觉得打开自己的心灵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是行政上让你不愉快,工作分配不合理让你压抑,家长不讲理让你不舒服,有的学生不跟你配合让你觉得很恼火,此时,你必须调整自己。
每个人都喜欢愉快的情感,生命是要靠愉快的情感、正面的情感、快乐的情感来支持的,如果不愉快,你就要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外部原因,我能做什么?如果是自己的原因,我怎么调整?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爱护自己、善待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好自己的生命,怎么去做生命教育!
我们自己要善待自己,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找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好了,情绪才会好。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个人倾诉。校长碰到这样的老师时,什么话都不要说,静静地听就行了。老师碰到这样明智的校长是一件幸事。他需要的就是这样倾诉。因为他是现实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小学品德课中也有这方面的知识。比如什么样的河你不能下去?有的河不具备游泳条件,你就要告诉孩子们这些常识,否则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和方法层面的,要使生命教育有力量、有作用、有感染力,能唤醒生命,从本质上说还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系、人格对人格的关系、人性对人性的关系、文化对文化的关系。
我认为,生命教育最深层的教师准备是人性的准备、是人格的准备、是文化的准备、是精神的准备。这种能力素养是需要学的,但是这个能力背后是什么呢?是文化,是老师人性的成熟与丰富,是老师的文化教养和文化厚度,是老师的精神层面所达到的饱满程度。
所以说到底,生命教育较量的是人性的丰富和成熟,较量的是人格是否健全,较量的是文化修养够不够,较量的是精神内涵。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我们的生命状态就会调整得好一些,生命教育的文化条件储备就会更好一点,生命教育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