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的理性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陈如平 已有0人评论  2017/6/30 17:23:38  加入收藏

2.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中的人

新样态学校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这里的“人”包括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员,但主要是指学生。学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学校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既是教育的使命与职责,也是学校的本质使然。

若要完成“育人”核心任务,就要认真思考“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重要问题,因此,“人”既是学校的目的,也是学校的手段。然而,在学校实践中,尽管我们常常高呼“眼中有人”“课中有生”,但实际上没有真正落实,并没有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对学生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让教师用简笔画描述自己的学校。结果发现,教师心中与眼里的学校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唯独不见学校中的“人”。校长、教师百般努力工作,结果还是把最重要的“人”给弄丢了,这些现象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教育行为。

反观当前的学校实践,我们发现学校中的“人”具有以下四种存在状况。

一是抽象化,学生们的某种属性被抽象出来用以表征其全部的存在,不仅表现为数字化,如升学率、成绩排名、获得多少荣誉,而且表现为标签化,给学生贴标签,把学生划成三六九等。

二是碎片化,学生被划分为小块的、箱格化的存在,整体的人消失了。

三是分裂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身心二元分离和对立。

四是非自主化,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整体与制度上对受教育者学习自由的抑制,学习内容仅限于几本教材,学习空间固定在教室里等。

针对这一现实,新样态学校所主张的“人”应该是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发展的人。

第一,学校中的人是具体的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被关系他者所影响,也影响着关系他者。面对具体的人就不能只考虑他/她自己,而要把他/她放在一个关系整体中去考虑。这个关系整体也就是人所身处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因而,具体的人是有着独特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是具有个体生活史的人,个体的丰富性、独特性、发展的可能性乃至限制性都来源于其生活史。教育者要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当作“例外”去看待,不把面前的那个人归于某一类,而是在认识和行动层面完全向其敞开。

第二,学校中的人是完整的人。人是知识、经验、情境、情感、行动、意志、时间的统一体,这同人的完整性存在是同一的。而且完整的人是有机存在者,人的每一种特性中都包含着其他特性,相互之间绝不是孑然独立的。

人的完整性既是依据也是目标,需要我们一方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来唤醒人的整体性。

第三,学校中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所谓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的人,其实是对人的身体的尊重和回应。自尼采喊出“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口号,身体以及由身体概念所延伸出来的感情、怨恨、爱情、友情等开始被看作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人是身心一体的,其心智和身体在本体上是合一的,在功能上是交互的。

教育必须不仅仅锻炼受教育者的心智,还要锻炼受教育者的身体;不仅仅让身体从事体育运动,还要让身体从事心智劳动;不仅仅肯定人的心智活动的意义,还要尊重人的情感舒展的价值。

第四,学校中的人是自我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类本性,这意味着人的发展必须是自我规划和自我构建的。人的自我发展,既要求对其提供条件和支持,也要求其为自己的发展负责。

基于这一思想观点,新样态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诉求,鼓励和支持学生“成为你自己”;鼓励和引领教师做一名“道家式的”的教育者,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去进行非侵入、非控制、非干扰的观察,而不是控制性操作,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冲动和能力并将此信任表现于言行。

3.内生性是新样态学校的文化表征,倡导开发“学校精神”

学校的差异性在当今时代愈来愈得到承认和提倡,新样态学校就是学理和政策层面的学校差异性的实践表达。这是因为,新样态学校是基于文化内生、面向文化内生的学校。所谓内生,就是靠自身发展。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挖掘和解码学校的文化基因,探寻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或敏感因子。

其实,不论是理论上的“学校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要办这样而非那样的学校”,还是实践中的“我为什么要办学校”“我为什么能办成这样而非那样的学校”这样一些从教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其答案都在这所学校自身之中。即造成或产生差别的决定性因素只能存在于这所学校之中,它既是实然状态的学校现实差异的核心表现,也是应然状态的发展愿景的逻辑起点。

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格林小学为例,在诸多学校要素中,我们发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格林”,并将“格林”由习焉不察的“自然状态”提升至学校认同的“澄明状态”,最终将其提升至统领全局的“品牌状态”,再度辐射挖掘出各种“格林元素”,进而打造成一个孩童们的童话世界。

那么,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学校那独特的文化基因。我们认为,只要沿着新样态学校“质的规定性”所指定的路线,就能充分发现和发挥各种内在的、内生的因素。

它首先需要学校具有以“至善”为最高信仰的“教育良知”,其次需要具有摆脱各种功利、私欲、庸俗等困扰的勇气。最后,要有“两个超越”的实践智慧,即超越外部发展标准转向内生内发,超越技术工具发展方向转向追求学校的“精气神”。

所以,一所关注文化内在的学校,有内生精气神的学校才是本真本色的学校,也才能称得上新样态学校。笔者曾经在北京五中工作过一段时间,学校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块矗立在校园中写着“精气神”的泰山石。当年吴昌顺老校长常常谈起,“精气神”是北京五中的精神写照,是北京五中的价值追求,是北京五中的文化符号。

后来,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读到他关于“凝聚为精,流行为气,妙用为神”的解读,对北京五中的“精气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精气神”是学校之根,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长相,彰显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样态。

因此,每所学校都须向内深挖精神之源,须寻学校文化之根,去除各种如无根之木的舶来品。这种学校的“精气神”,用教育学术语言概括即为“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所谓“学校精神”,从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说,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按层次分,“学校精神”处于学校文化的最上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在学校传统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学校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已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教育产品,是学校精神风貌、教育个性、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也是师生们耳濡目染、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并非具有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弥漫、浸透和附着在了学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师生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其存在以及由其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置身其中就能够呼吸与感觉到这种空气般的事物。

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走进一座优秀学校,总是让人产生一种“扑面而来”的感受,感到该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人感动、兴奋、腾越;而进到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学校,便会感到索然无味,其缺少的也恰恰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成员崇高情感和锐意进取的学校精神。

从实践层面看,“学校精神”以其独特的隐性课程的面貌出现,通过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达成深层次的教育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足以证明学校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此,学校务必打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文化环境。

4.整体建构是新样态学校的有效模式,具体实施要走系统路径

创建新样态学校必须符合整体性原则。这种整体性是基于学校发展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必然逻辑。它是指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为两种状况:第一,学校发展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种统一性包容了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为新样态学校的创生提供了空间和平台;第二,学校发展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要素都有可能对学校发展整体产生影响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整体性既是认识新样态学校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新样态学校的实践特点。这种认识正是创建新样态学校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

当前,由于许多学校对学校发展缺乏整体的考虑,孤立地看待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往往人为地割裂了学校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各种各样“分散化”“碎片化”,乃至“细碎化”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提出了“整体建构”的模式,并把它作为新样态学校的基本主张之一。“整体建构”涉及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愿景使命、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是基于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学校系统变革和整体创新的思路。

根据我们多年的学校指导实践,它包括价值观、方法论和“操作体”三个层面,三者上下衔接、相互关联、形成体系。

首先,价值观的确立是“整体建构”的前提。它要求回答“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方法和手段发挥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其次,方法论的建立是“整体建构”的关键。这要求各个学校运用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分析学校的本质内涵,分析实现学校目标的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建立起分析学校事物内在逻辑及其间关系的整体框架。

最后,“操作体”旨在提供更为丰富的操作平台和实践载体,主要有制度、课程、学校文化、活动载体、主题平台等,使用工程、计划、模式、行动、策略等词语来标识,以区别于传统的学校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整体建构”的方法论原则有三。

一是学校是一个整体结构,任何一个要素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整体或失去了整体的支持,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功能是由各部分功能组成的,但它不是处于无序状态下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功能的程度上更强,甚至会改善功能的性质。

三是实践的最优化。结构改变功能,“整体建构”能更好地描绘和预测学校发展的变化规律,增强和创新学校功能,从而实现最佳的学校发展目标,获得最佳发展成果。

对每一位校长而言,需要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基于逻辑但又指向系统的思考。

第一,“我是谁”,这是事关学校发展定位的问题,要求校长系统地剖析、梳理自己的学校,给自己学校作一个定位,描述自己学校的精神长相。

第二,“我现在在哪里”,对于学校的历史,要有充分的分析评估,要从历史中找到学校发展的方向感;对于学校的现状,要进行更加客观、真实的评判,不偏不倚,以此作为打造新样态学校重要的发展依据。

第三,“我要到哪里去”,这涉及学校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从学校外部评价角度考虑,更要考虑教育内涵等内部因素。

第四,“我怎么去那里”,是指学校发展的途径、方式、方法、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我如何确定到了那里”,这涉及评价标准问题,新样态学校以“四品”为标准,即用品格、品质、品牌、品位来评价学校,力图超越以分数、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指标的老旧办法。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一所新样态学校的创建,可以采用“六步法”。

第一步:给自己的学校画像。

第二步:发现学校中的“人”。

第三步:挖掘学校“最好的我”和“我”最好的方面。

第四步: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

第五步: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

第六步:抒写精彩的学校故事。

新样态学校要成为会讲故事的学校,把学校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按照故事的若干要素写出来,实现新样态学校的自我描述和表达乃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讲述着学校的故事”。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