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易中天 已有0人评论 2017/7/2 8:17:35 加入收藏
毛主席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体育的目的是全民的体质,不是金牌。同样,教育的目的也不应该是诺奖,而是全民的素质。
拿诺奖作为标准,这种成王败寇的思想,本身就说明教育出了问题。
所以,我坚决反对望子成龙。
那要怎样?
望子成人,成为真正的人。
有标准吗?
有——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再加一技之长。
真实,就是不唱高调
有一所小学举行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的妈妈》。家长们都来了,坐在台下听孩子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很可爱,也很努力。
可惜那些作文千篇一律都是歌功颂德:我的妈妈最伟大了,她和蔼可亲,美丽动人,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等等,全是大话、套话、空话,陈词滥调,家长们一个个昏昏欲睡。
这时,一个小女孩走上台,开口就说:我的妈妈是个傻瓜。
台下听众从迷糊中醒来,听她怎么讲。
小女孩说:
我的妈妈是个傻瓜。有一次她煮牛奶,突然想起洗干净的衣服还没有晾,就去晾衣服。走到院子里,又想起炉子上有牛奶,扔下衣服就跑回厨房。结果呢?衣服也赃了,牛奶也潽了。
你们说,我的妈妈是不是傻瓜?
其实,我的爸爸也是傻瓜。有一天,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匆匆忙忙从卧室里冲出来,一边跑一边说:我要迟到了。妈妈在厨房里弄早饭,理都不理他。过了一会,爸爸回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忘了今天是双休日。
我的爸爸,是不是也是傻瓜?
这样的爸爸妈妈,当然也生不出聪明的孩子,所以我和弟弟也是傻瓜。
可是,我真的好爱好爱我的爸爸、妈妈和弟弟。我长大了,也要嫁一个爸爸那样的傻瓜男人,也生一个傻瓜姐姐和傻瓜弟弟,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
小女孩念完作文,鞠了一躬。
全场鸦雀无声。片刻之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没有鼓掌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她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请问,这很难吗?一点都不难。那又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习惯了唱高调。
很早以前,我们写作文,就追求所谓思想意义。如果还有华丽的辞藻,便会被视为好作文。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意义?小孩子又哪有那么多思想?就算有吧,也是朴实的。但是不行,必须唱高调,动不动就是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人话了。人话都不会说,还能写出好作文?
那才是怪事。
善良,就是不忍伤人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
故事是齐宣王的,说齐宣王要举行祭祀仪式,但看到用来祭祀的牛哆哆嗦嗦流着眼泪,于心不忍,于是决定换一只羊来祭祀。
孟子问:有这事吗?
齐宣王:有。
孟子: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小气吧?
齐宣王:可不是嘛!不过齐国再小,寡人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实在是不忍心看着它哆哆嗦嗦地无罪而死,这才换成了羊。
孟子:老百姓这样讲,并不奇怪,毕竟是用个头小价钱低的,换了个头大的。何况要说“无罪而就死地”什么的,牛和羊又有何区别?
齐宣王笑了。
他说:寡人自己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看来也只好让老百姓说寡人吝啬。
孟子:没关系。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没看见羊。看见了羊,同样也会于心不忍的。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啊!
接下来他说:“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很清楚:一个人,只要有爱心,甚至只要在伤害无辜时能够于心不忍,那他就是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一个领导如果有爱心,就会得到拥护,享有威望,甚至成为普天之下的人民领袖,世界之王。
善良,也不难。
一技之长,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家长说,现在不拼命学习,将来有饭吃吗?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学得越好,死得越早。
为什么?
理念不对。
中学和大学文科,很多课程都是大而无当的东西,好像每个孩子将来都要当科学院院士或者国家主席。
其实,不管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这个家那个家,永远都是极少数,不能作为培养目标,生存之道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教的东西,能够用来谋生吗?
不能。
更何况时代变了,人类已经进入工业4.0即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必将取代普通劳动者。不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将来肯定会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这很残酷,但我们只能面对现实。
这么说,未来世界,人没用了?
不,有用。
但,具有存在意义的工作,只有两种:
创造性劳动、个性化服务。
实际上在未来世界,吃得开的将是有想法和细腻感觉的手艺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人,无法提供需要偶然性和人情味的服务和产品。
那时,人们会更加看重亲情和人性,希望饭菜里有妈妈的味道,衣服上有情侣的体温,就连餐具和洁具都有个性的表达。哪怕写得一笔好字,都是会大受欢迎的。
所以,小学一定要开手工劳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文就更是不能写得像机器人。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课堂上多一点笑声,课堂下少一点作业,那才真是功德无量。
这就是我对基础教育的主张:健康快乐的童年,真实善良,再加一技之长。
(本文根据2017年5月12日,易中天在“广东中山基础教育论坛”上发表题为“教育的本质”的演讲整理)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