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新闻动态 >> 教育新闻 >> 浏览文章

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0/12/30 21:15:41  加入收藏

3.《六极物理》

严伯钧/著

接力出版社



书评:

物理教师的良师益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石亚楠


疫情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严伯钧老师的《六极物理》。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一本适合中学生看的物理科普读物,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我终于找到它了。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就像是物理学科的代言人,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学懂物理,有所收获,提升他们的物理核心素养。我教的是初中物理,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的阶段,学生们对于物理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物理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害怕是因为要学好物理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功底,这也是很多人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的主要原因。这正与严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不谋而合,也是我想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在本书中虽然也出现了很多公式,但并不妨碍阅读,对于那些没有物理专业背景的读者,大可跳过这些公式进行阅读。

近年来北京中考的导向是重视阅读,自2015年北京物理考题中首次加入了科普阅读题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同时弱化了对数学计算能力的考查,可见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也是中学生极为重要的能力。

这本书是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之书。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但通常并不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明白的。有一次,我讲物质状态这个知识点时,一名学生问我:“火是什么状态的?”一下子就把我问住了。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还打电话询问了当时在上研究生的同学,了解到火是等离子态的。当我得到这个答案时,比之前更愁了,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所以当时的我也只能告诉学生物质除了固液气三态之外还有很多种状态,火是等离子态,等你将来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就能明白了。这本《六极物理》极热篇中就以“火是什么”为引入,介绍了等离子态。我想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就可以向这名学生推荐阅读相关的内容,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光学时,光速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这时学生就会问,为什么这是最大速度?如果超过光速会怎样?是不是就穿越了?面对这些问题,这本《六极物理》就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这本书也可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疫情期间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在学到《重力》一节时,有学生对万有引力非常感兴趣,问了我很多相关问题,我向他推荐了这本《六极物理》,在极大篇中就有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关讲解。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强,还有可爱的漫画插图,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自主阅读。

 本书也是教师备课以及自我提升的好伙伴。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所学的知识范围大致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所用的数学越来越难。最后变成了一堆算式,以算式开始以算式结束。《六极物理》以极限的思想将物理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阐释,打破了物理学力热声光电各个不同领域的壁垒,同时以大量的例子进行解释,这让一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兜兜转转十几年,已经把大学物理甚至高中物理的某些知识遗忘了的我又重新做回了学生,脱离了复杂算式,“有血有肉”地学习并学以致用。

 书中有个例子:打气筒打气,气筒会变热是因为压强增大从而温度升高。这个例子在我讲做功改变内能时,正好用到。以往讲解时,学生是坐在教室里看老师进行硝化棉的演示实验,今年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通过视频观看实验,总觉得不过瘾。正好我在这本书上看到了这个例子,于是就让学生在家用打气筒做实验,效果很好,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书中在写到范德瓦尔斯力的时候,举例壁虎在墙上爬是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我感到吃惊,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不是大气压强吗?上网一搜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这是近几年科学家们才发现的,与此同时还搜出了相关的考题,其中福建省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中还出了一篇名为《壁虎胶带》的说明文,对学生进行考查。可见老师要不断地学习,跟上时代,紧追科学前沿。

4.《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著 冯秋子/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评:

从“苇岸日记”中寻找做人作文的线索

北京市大峪中学 郝全智


苇岸生前只出版了一部书,就是后来不断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大地上的事情》。写诗的苇岸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也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不同凡响的散文杰作。曾经的诗歌创作,磨砺了苇岸的语言,滋润了苇岸的心灵,所以他的散文,既有泥土般的朴实无华,也有田野般的丰富生动。语言清新,意味隽永。

阅读极具神韵风采的文字,我一直感慨作者只有这样一部书,真是太遗憾了,同时也坚信,这么有灵魂的文字,作者是不可能只有这样一部书的。果然,很庆幸,我又读到了他的厚厚三卷本的“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一读便不忍释卷。苇岸日记,堪称是“大地上的事情”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苇岸做人和作文的线索。

 苇岸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从1986年到1999年生命的终结,他用心写了十五年的日记、90多万字。当我手不释卷、日夜兼程读完这些日记,仿佛跟着苇岸的步伐,重走了这段历程。苇岸的日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留下了一个踌躇满志的文学青年到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的成长标本。翻开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日常的生活状态:他的工作和生活,参加昌平作协的会议,去王府井书店买书,欣赏交响乐,去远方旅游……他坚持不懈抒发他对故乡、童年和田野的深情,记下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思考和读书的心得。周末从乡下老家北小营村到昌平城里来回奔波的身影,他对祖父祖母的深情,他和诗人顾城、海子、骆一禾等人的切磋酬唱。他的充满灵性的日记,展示了一幅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从大自然中孕育出来的精灵。但是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日益远离田野、山川、河流。出于安全的考虑,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学生给予物质的厚厚包裹和观念的处处设防,少年的身体囚禁在屋檐下,心灵封闭于教室内,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苇岸的日记,对于封闭在校园中的孩子,无疑有一种强大的唤醒功能。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观察蚂蚁筑巢的三种方式,分辨麻雀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的鸣啭和叙鸣,聆听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幸福;写窗台上的群蜂,跟踪具有神秘色彩的猫头鹰,瞭望和大地一样颜色的野兔。他瞩目日落日出,拥抱如同初进校门的乡下儿童一样凌乱的初雪,描绘三月里满怀喜悦的乡下的人们。这大地上的神秘、奇妙和温馨,在作者的笔下氤氲而出,自然流淌。作者带着一颗爱心,张大惊奇的眼睛,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断唤醒久已沉睡的关于童年、故乡和田野的记忆。

对苇岸日记的阅读,是潜移默化的美文熏陶。读者惊叹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享受着文字的美妙,进入高远雅正的审美世界。作者写初雪,“在途中躲躲闪闪,畏畏缩缩,不知道在哪里落足好,整个行程都很犹豫”;写春天的桃林,“还看不见一只蜜蜂,它们和我一样,在等待花朵开放,桃枝上干干净净,也许它们在考验春天的爱情”。

带着惊喜的眼睛,追求丰沛的审美生活,是逐步建立意蕴丰厚的精神故乡的前提,更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苇岸注定要流传后世、感动一代代青年人的散文和日记,不过是苇岸诗意生活的日常记录。天才的文字,也是改出来的。苇岸写作很慢,一篇千字散文常常要浅吟低唱、苦斟细酌好多天,而且是在有大量日记和其他材料准备很充分的情况下。一旦投入写作,他便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常规日记也要暂时停下来以免分心。所以他对自己从心里捧出的文字也就格外珍视,杂志编辑删换一个字,他都要写入日记,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每一篇作品都附着了他的灵魂。我们今天读他的自然天成、清澈流淌的美文,惊讶于语言的美妙精粹,往往忽略了这些文章艰难生产的过程。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