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3/29 22:19:20 加入收藏
(二)预算公开内容不能体现系统特色。按照现行预算公开内容,各部门公开的预算内容具有明显的雷同性,有关部门公开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容就不能体现教育经费总量大,来源渠道广,使用用途多的特点。
(三)预算公开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预算公开的项目很多,内容很细,但是各项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效益等情况都不能体现。
(四)依法监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强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监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接受人大监督的意愿,接受监督的形式单一,地方人大主动开展依法监督的动力也不够强烈。
三、加快推进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开进程
随着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当前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公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开的期望,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预算公开制度,必须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制定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公开办法,从有利于教育经费投入到位、科学分配、合理使用、绩效突出的角度,进一步对预算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主体、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二)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及社会监督需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统计体系中要重点体现以下经费指标:一是每项经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分别投入的具体数额以及接受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数额,二是每个年度本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总额,三是本级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情况,四是本级政府对教职工人员经费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以及专项经费安排情况,五是各类专项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六是各级政府落实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情况。
(三)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公开要充分体现出教育事业发展特色,要将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教育经费投入信息进行公开,真正体现出让教育经费在阳光下运行。地方各级政府要重点公开教育经费总投入、总支出情况,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接受的上级政府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情况,本级政府 “两个提高、三个增长” 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经费安排及效益评价情况。同时,公开的数据要通俗易懂,便于社会各界能够充分接受。
(四)积极落实依法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安排情况,必须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的询问、质询和问责。同时,要积极向社会公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询问和质询。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要将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作为监督的重点,主动依法开展监督,推进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附: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办法
(二) 教育财政经费来源和占比
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本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各种教育费附加、各种公益金收入、上级一般财政性转移支付、上级教育项目投入等。
(三)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可用财力的比例
(四)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结构
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包括教师工资水平及其支出数额、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及其数额、各级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及其数额,以及校舍建设与维修经费、大型设备采购经费数额,等等。
(五)教育财政经费支出资金流向
包括中央政府向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向市县政府的一般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和各种专项转移支付。要逐级政府明确到具体项目及其数额。
(六)教育财政经费最终使用者
教育支出的最终使用者及其数额要公开。不管是哪一级政府,无论是管理经费、办公经费,基建经费、项目经费、公用经费、培训经费、人员经费,等等,要一律公布到最终使用者。
中央政府要公布到本级支出项目及其向各省的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和各种教育专项支出数额。
省级以下政府要公布本级支出项目及其数额,向下级政府支出地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和各种教育专项支出数额。
(七)教育财政经费预算决算编制说明公开
要对各项教育预决算的编制依据进行说明。
(八)教育财政经费使用绩效公开
实施教育专项投入绩效评估制度。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