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用课程点亮儿童的生命

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7/30 10:28:16  加入收藏

  青岛二中是一所名校。名校之名,名在何处?有人看重的是升学率,有人看重的是名师名校长,我看重的则是“名课”。对于青岛二中,多年来,我之所以看重她、欣赏她、尊重她,最根本的就是她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用一大批卓越课程,点亮了二中杰出学子们的生命。

  儿童的内在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受制于考试升学本位的教育政绩观,在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在“课程”几乎等于“教材”的普遍认知下,在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中,课程观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伴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学校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开发“校本课程”成为许多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但是,这种课程观,仍然囿于建构学校特色的藩篱之中,是从学校“供给方”的需求和可能出发的,而不是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学校本位的课程供给观,是一种缺乏学生立场的课程观。青岛二中把“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最看重的是“学生需要什么”,而非“学校希望什么”。基于此,青岛二中提出了新的课程观,这就是:学校课程建设要从“供给方”走向“需求方”。他们认为:课程设计应当由学校层面的“独断和专制”,走向自由与开放,真正还给学生课程设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一切课程的内容都必须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倾听学生自己的声音。这种“需求方”真正喜欢的课程,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将是一个新的课程时代的到来。我认为,课程的本质就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活动”体系。这种课程观的本质,是在课程存在的终极意义上,充分彰显了学生立场,或者说,课程存在终极意义就是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正是我对青岛二中课程改革的最为赞赏之处。学校课程建设从“供给方”走向“需求方”,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标志着学校课程观的真正确立。在这方面,青岛二中无疑走在了前列。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课程平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提供适宜的“养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所言:“当学生高高飞翔去追逐梦想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多开设一门课程,就为儿童的成长打开了一扇窗户,就为儿童架设了一座走向人生成功的“桥梁”。在这里,课程的意义,就是为每个儿童走向人生成功的道路架设“天梯”。经过多年的探索,青岛二中逐渐形成了“七个类别”和“三个层次”的立体课程结构。“七个类别”的兴趣课程,分别是:人文类课程、经济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数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三个层次”的能力课程,分别是: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通识课程、满足不同类别学生需求的深度学习课程、满足个体学生需求的学术研究课程。

  用课程建构儿童的未来和人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青岛二中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为激活每个二中学子的生命、唤醒每个二中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青岛二中学子在众多的课程选择和修习中,经历的正是建构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的过程,其中,课程选择的过程就是识别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课程修习的过程,就是挑战和释放自己潜能的过程,也是收获人生自信的过程。正如青岛二中学子所言:“初入二中,当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时,正是二中丰富的课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每一个学生的激情,在二中都可以得到释放”“在二中优秀资源的帮助下,我一直在探索我自身更多的可能性”“青岛二中让学生从心底燃起对卓越的追求与渴望”“这里,每个人都会尊重你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人生”。在青岛二中,我们看到一个喜欢数学的孩子,自己选择了“模经社”(模拟世界经济委员会社团),并在青岛二中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与商业领域的精英校友们合作创办了青岛市青少年经济社,既成为自己商业梦想路上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青岛市青少年提供了商业实践的交流平台。

 (张志勇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0
0
关键字:课程 儿童 生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