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陶西平:面向未来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6/9/1 8:33:48  加入收藏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格的形成比现有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因此,围绕基础教育总体目标的定位,作为学校教育基本形式的课程的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关注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争论的焦点。大家的争论主要围绕课程的定位、价值取向、目标、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与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课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国家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中法两国的课程改革各具特色,但都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主题,改革都趋向于强化价值导向、增进身心健康、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开展综合活动,尊重个性发展、加强补偿教育。

  同时,教育的信息化也是这次论坛研讨的重点之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造成国家、民族、地区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形成数字化鸿沟。“第一条数字化鸿沟”来自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第二条数字化鸿沟”则来自于应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工具的能力。因此,减少学生在掌握数字化技能方面的不平等,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包括三方面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认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还包括警惕互联网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媒体的批判性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的主人。如新加坡近年来已提出建设智能国家,甚至提出要让10岁的孩子可以进行无人飞机设计的编程。

  (2)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合作化学习。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客教室的建设将互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更多地开展对未来学校的研究。

  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所以,面对挑战,突破教师对传统教育技术的习惯性保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关键。我相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会成为一种动力,大大地推动教师的创新。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