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朱永新 已有0人评论 2017/3/23 21:29:20 加入收藏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讲对话、重品质。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规则、规范,那么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更多的是自由。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第二重境界则更多的是围绕文本。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
这里所讲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
这里所讲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所形成的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按照可遵循的规律进行探索,在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深入对话。通过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让学生被兴趣指引、被乐趣激发,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与感受到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坎坷与喜悦,从而由内在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教学的品质;教师不再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讲个性,求境界。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更多的是与知识有关,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更多的是与生活、生命相融。在第三重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并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内化为师生的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真正的课堂,应该具有唯一性,一个面向特殊的一群人,因为是为这个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在这里,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长,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体验。此处的共鸣,既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体验,又有面对伟大事物产生的共性共鸣。
在这个阶段的理想课堂,是从知识的丰收转换为生活的丰富、生命的丰盈,这种转换是在人拥有知识、习得技能之后,通过回望、反思自身所致的顿悟实现的。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及其背景的复现,而且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的教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早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那么以杜威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则是社会生活,而后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更重视生命的体验。新教育实验认为,其实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一个整体。三者的共鸣,最终在教师与学生的存在中呈现。“六纬度”和“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新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探索永无止境,理想教育永远在前方。对理想课堂的构筑,无论是从行动上还是理论上,我们仍在锤炼和打磨中,永远在路上。
3.新教育实验《日照宣言》
2014年11月8日、9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爱尔兰等国的专家们以及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同仁相聚美丽日照,共话理想课堂。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实验学校,观摩课堂教学,交流分享经验,我们对“构筑理想课堂”达成以下共识: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课堂与阅读的推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卓越口才的培养和完美教室的缔造等教育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生命在场。理想课堂首先源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课堂上,教师丰富的生命能量、蓬勃的生命状态是最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教育条件。
理想课堂需要学生的生命参与。从教学走向学教,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是课堂变革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舞台。
理想课堂需要资源的有机整合。课堂连接着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着社会的广阔天地,关联着人类的历史未来。课堂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集、处理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课堂资源的整合上,教师应该不断地向资源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延展,向师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使课堂经历成为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结合课堂情境,形成观点,建立概念,发现关联,实现成长的过程。
理想课堂需要教学框架的科学组织。理想课堂应清晰地划分若干板块,分板块预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
理想课堂需要对话的积极展开。课堂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与社会、与自我生命对话的过程。课堂学习还是一种相遇。理想课堂中的相遇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社会在生命深处的相遇,彼此进入深度的对话、积极的互动,让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深刻共鸣。
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六纬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三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课堂的经纬线,实现了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统一,是新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贡献。
同时,理想课堂是与时俱进的。翻转课堂的探索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探索也应越来越开放,课堂的时空应越来越广阔,资源的渠道应越来越多元,课堂的个性应越来越鲜明,对教师的要求应越来越高。理想课堂建设应该呈现时代进步的元素,折射技术变革的信息,不断地向前探索。
理想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理想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价值,以实现新教育实验的宗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