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派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7/12 16:46:32 加入收藏
2.变革师生关系
过去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关系。
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构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建构者。
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构者。
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建构者。
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不是天然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和引领者。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3.变革课程类型结构
过去的课程从类型上讲过于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要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也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和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第二,要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既要组织学生通过系统的扎实的分科课程的学习,掌握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经典知识,更好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三,要处理好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回归生活,脱离了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僵死的、缺乏生命力的学习,是一种远离人类创造活动的学习。
4.变革课程实施结构
过去的课程实施更多地遵循了单一的认知活动规律,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形成特定的概念与含意的认知性实践。
借助这种认知性实践,学生、教师和课堂中的同学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认识与态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伦理性实践。
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优化课程实施结构。
课程实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价值建构阶段。
这一阶段应该确认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第二,关系建构阶段。
这一阶段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对教材处理方式包括思维工具的运用等,这些关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第三,活动建构阶段。
情景结构或者说是教学活动知识内化的情景的建构,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
第四,意义建构阶段。
这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即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素养的过程。
5.变革教学评价结构
过去的教学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评价更加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更加重视教学前提的评价。
特别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学生学情的“可视化”,以便教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第二,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
评价的重心不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而在于判断、验证学生学习行为的科学性上,评价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
第三,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问题性评价.
即评价直接指向学习知识的错误,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成绩分等的评价。
第四,更加重视对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或者说,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改进的评价。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