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新道德教育研究所 >> 浏览文章

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

来源:莱州市双语学校 作者: 赵福庆 徐建华 任文娟 已有0人评论  2017/2/21 13:59:35  加入收藏

  关于德育的两个回归,他指出,德育要回归良好习惯的训练、回归基础性文明素养的培育,提升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有效的教育引领。

  对德育队伍的整合思维,迟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育人集体;二是创新德育校本教研的策略,创造以育人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同备课。备课时不仅要备学情、备学法,还要备目标,尤其是育人目标、德育目标。三是打破教务处、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一。

  迟教授还指出,生活化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我们的德育主题不仅要关注社会内容的生活化,还要更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核心素养24个字,相当于一个压缩文件,生活化就是要把它解压变成普通文件,再分解到学生生活中,指向孩子的教育,学生才更易接受。  

  破解德育实效性问题,还必须提高道德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对学生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更加透彻的研究。在本次会议上,张志勇厅长和赵福庆校长同时提到了德育心理学的规律。比如皮亚杰提出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儿童道德发展趋势;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莱州双语学校把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戚万学教授的‘活动道德发展论’和《学校德育原理》(戚万学、唐汉卫)中提出儿童品德发展的五条基本规律”作为3310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德育研究与实践,这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

  学校德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合力,道德教化强调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必须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人的自律原则和精神价值尺度。如果学校德育仅仅局限于课堂,脱离实践,远离生活、拒斥社会,那它就一定外在于人的成长。因此,迟希新教授指出,“学校德育无法依靠学校自身达成目标,必须整合家庭、社区和全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共育。”

  杜时钟教授提出的德育要坚持五个基本立场:德育的合力立场、成长立场、道德立场、制度立场和公民立场。其中德育的合力立场就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协同共育。

  张志勇厅长提出的德育的生态论观点“德育协同论、德育环境论、德育系统论、德育和谐论、德育开放论”也是强调德育应坚持系统、和谐、开放的观点,多种途径,三教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专家们的这些观点及基于问题开出的药方都给解决当下德育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引。

  三、关于德育一体化实施

  德育的问题要实现突破,专家开出的药方要真正落地,都需要在实践层面,在实施上下真功夫。

  改革改到深处是制度。德育的改革与实施,首先要实现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现代化。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合力育人”的社会大德育体系,构建全方位“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机制,包括实现德育决策、管理、运作一体化,实现德育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一体化,实现德育队伍、内容、方法、渠道一体化。保证道德教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同时也促进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本次会议上指出,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制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着力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本,实现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现代化,正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积极推进实施中。

  立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张志勇从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方法论意义上提出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十一个的机制:

  (一)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变双线并行为一体化管理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

  (三)班集体育人机制

  (四)学生自主成长机制

  (五)环境育人机制

  (六)实践育人机制

  (七)家长委员会育人机制

  (八)学生成长日志评价

  (九)一岗双责考核机制

  (十)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制度

  (十一)建立学校德育工作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十一个机制的构建有力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

  学校层面关于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实践经验也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如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通过构建“3310活动德育”体系、六个实施策略和五类评价机制有效保障了“3310活动德育”的一体化运行。临沂九中 “环境熏陶、心灵熏染、课程支撑、家庭护航”德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系统化 、课程建设体系化 、授课方式多样化 、师资建设专业化”家长学院的建设有效实现了家校共育,实现了德育向深处实施。山东省宁阳复圣中学,着力推进以自主行为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健体习惯、自主管理习惯、自主个性发展习惯的“五自教育”为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抓规范引领、抓课程实施、抓文化浸润、抓活动体验、抓评价推动,有效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科学化和实效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德育创新实践与实施层面,本次会议共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6位中小学校长分享了他们的德育实践改革经验。华中师范大学的德育专家杜时钟教授在对校长发言进行点评时说:校长们的德育报告体现了全、新、序、爱、升五个特点。每个学校的德育都有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全面之下,如何突出特点,如何以学生需要为德育起点和辐射全国。”是需要改进的,这也是杜教授给所有校长的积极建议。

  学校教育目标总是源于并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直面德育的困境或危机,回归德育的本质,形成全景式的大德育理念、寻求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索科学有效实施的路径,这正是本次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展示暨交流会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但正像迟希新教授所说,德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它一定是缓慢的,长期的、多次反复的复杂的过程。德育搞一次活动很容易,搞一次创新很容易,但要持久做好很复杂,要持久地推进,很重要。尽管路程还很远,我们正向这些目标努力。

0
0
关键字:德育 回归 教育 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