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体育和艺术教育研究所 >> 浏览文章

校园音乐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山东莱州双语音乐课题组 已有1人评论  2016/9/29 8:57:23  加入收藏

  二、建构学校音乐的主流文化

  长期的音乐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校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在注重多元的同时,必须要理清它的主次之分。据此,就引出了音乐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文所说的建构校园音乐文化,主要定位在主流文化的研究上。

  我们认为,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起主要影响力的文化,它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最能产生冲击力的文化。那么,学校音乐的主流文化又应该如何构建呢?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宋光先生指出,音乐素养的提升,要靠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是接受信息的器官,形体(体态活动)器官和言语器官是输出信息的运动器官。从进化阶段去衡量,这四大器官是人类进化程度最高的器官,四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建造人类本质,获得高度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奥尔夫对此也有论述:“原本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身体、舞蹈、语言的结合”。根据赵先生和奥尔夫的观点,我们认为学校音乐文化的主流应该建立在听觉、视觉、动觉三个大的方面。至于语觉的培养,则主要应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欣赏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上。

  (一)听觉文化的构建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听觉的训练。在学校音乐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将听觉文化的构建作为首要的任务,并从聆听的方式、时间、内容、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聆听方式。一是优化校园广播设施与团队,通过校园广播让学生去听;二是为了解决学生差异问题,让学生通过MP3去听。为了防止MP3使用不当,容易损伤学生的耳膜,我们进行了严格的指导。

  聆听时间。校园广播播放校园音乐,我们主要设计在睡前、早晨起床、中午饭前后的时间;因为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70%的学生住校,所以MP3主要是让学生在双休和节假日听。参照相关的资料文献和夏威夷大学吴慎教授的观点,在时间上,我们安排睡前10分钟,早起10分钟,午饭前后10分钟。这样,学生在校每天可以听30分钟,每年可以听100个小时左右的音乐。实践证明,只要指导得当,对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是很有效果的。

  聆听内容。有研究者这样提出,睡前听音乐有其独特功能,因为人在轻松的状态下,免疫力可以更好地完善,换句话说,音乐可以释放ß波,刺激脑垂体起到提高免疫力的疗效。早晨听音乐,可以使人精神状态更加振奋,情绪更加饱满;中午听音乐可以解除半天学习后的疲倦感,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夏威夷大学吴慎教授有这样的建议:“睡前听古典音乐最能帮助学生免疫调节,因为古典音乐属于低波音乐,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平和。让免疫系统的调节更好地完成。”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聆听内容进行了科学的配比,例如我们的校园广播“音乐之声”周周都制定详细的“菜单”,早晨起床后,播放学生最喜欢的轻音乐,中午不定期地选择学生能喜欢的经典名曲......

  聆听方法。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听辨音乐的耳朵,这就要提到培养学生聆听兴趣、学会如何听的问题。那么,如何听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应主要从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方面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应该认真研读音乐审美心理学,明确音乐审美的基本过程及其每个过程所承担的审美任务。对此,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音乐教师的正确指导,然后,随着不断地对听觉的训练,学生就会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些能力,并逐渐建立起聆听的兴趣。

0
0
关键字:校园 音乐 文化 探究 实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