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2/11/29 20:44:57 加入收藏
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双减”改革之路
李美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康巴什区全力推进《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验研究》,着力破解家校社协同程度不高、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难题,有力推进“双减”落实见效。
一是同构,形成系统合力,让体系的力量看得见。从体制机制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等方面,整体构建了家校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力求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是同行,形成教育合力,让协同的力量看得见。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用心培养心育导师团,用情推动家长教育工程,在家校共育方面打造合力育人队伍,和而不“同”,推动教育“孤岛”变“环岛”。
三是同育,推进各级课程建设,让课程的力量看得见。形成了区级课程有规划、校级课程有特色、年级课程有主题、班级课程有个性、实践课程有品质、家长课程有分层的课程建设新格局。
四是同力,聚焦双减抓课改,让创新的力量看得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一“减”、一“增”中,推动“双减”政策落实,推动教育工作的视野格局、思维理念、工作方法、落实成效提档升级。
五是同聚,打造教育生态,让文化的力量看得见。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温暖的人文环境,不断地改良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生态,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人人奉献教育”良好的教育生态。
专家点评
朱卫国 江苏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
6位局长发言中体现的“双减”改革工作经验代表着全国的改革经验,他们的办法措施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问题导向,精准发力。6个市区都是针对当前“双减”的主要问题来进行改革的, 6个市区结合本地实际,从分析问题入手,来设计“双减”工作的整体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精准发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潍坊市提出的综合改革、制度治理、评价引领、科学育人,以减负提质增效为出发点采的10项措施;邵武市提出的政府给力、家校合力、精准发力的“三力”、“三促赋能”、“三化路径”、“三精模式”。还有康巴什区推行的同构、同行、同育、同力、同聚,让教育的力量看得见,让“双减”的行动、“双减”的效果看得见,只有老百姓看得见了,才能够相信才能够有信心才能够下更大的决心。
二是执行政策,坚强有力。6个市区对“双减”的改革,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而是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怀柔区提出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全时空管理,比如沈阳大东区提出的大数据驱动、精准化引导,大东区在增加教育资源,运用大数据加强教育管理,为大数据服务“双减”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探索。再比如咸阳区提出的三个课堂相互衔接,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是当前非常有效的探索。
三是有序推进,各有特色。“双减”改革我个人认为“双减”改革最后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成为一种常态。现在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确实需要明确责任,
四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双减”,教育局局长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措施,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双减”改革和“双减”的成效,从今天发言的情况来看, 6个市区的局长们,认识是到位的,态度是积极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可以说背后体现了局长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思想境界和工作状态。
“双减”改革还在路上,今后的任务还很重,可以说任重而道远。我提四条建议:
一是提高站位,要从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理想的高度去看“双减”问题。
二是持续发力,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我们已经创造了好多经验,要持续下去,不是抓一阵停一阵,要进一步去细化。
三是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实行县级统筹的体制, “双减”改革同样也要县级统筹推进,只有相互协调统筹一致,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四是综合施策。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要协调配合,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把“双减”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术发言
主持人: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双减”改革是一个小切口大文章,涉及到基础教育关键变革教育生态的重构和体系的重建,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教育观念的变革。1.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2.让学生回归校园。3.构建良好教育生态。4.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强调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能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是检验“双减”的根本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双减”下的教育格局重构。“双减”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三个倒逼机制,一是节假日严禁补课,二是校内作业问题,三是恢复课后服务,在这三个倒逼机制上,我们正在推动教育生态的三个重构。一是校外教育生态重构,学科课程教学回归学校,校外教育的主体是非学科教育,国家对非学科补习类教育采取的是支持、规范、引导的政策。二是家庭教育生态的重构。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搬家,家庭教育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家校合作意识普遍增强,家长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所以我们希望全面推动六种生活教育:劳动生活、阅读生活、美育生活、体育生活、自然探索生活、社会实践生活。刚才咸阳提到第三课堂校外研学,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方面。三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重构。学教育要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走出知识再生产的孤岛状态。
第三个方面是学校教育教育体系要重建。在山东工作期间我说学生身上有三座大山,海量作业、加工加班上课、考试地狱,我们现在要搬掉这三座大山。1.重建作业教学体系。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我们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能把作业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分两张皮。如何统筹?有三条主线。一是明确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二是作业设计与学业质量标准相统一,三是回到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作业,这是作业改革的根本路径。2.重建课堂教学体系。老师在6个问题上下功夫:一是每堂课每个单元都要回答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有价值? 二是回答孩子这个单元学习的目标达到什么水平? 三是老师回答学生学习达到没达到设定的目标,怎么评价怎么检测?四是给孩子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学习?五是让孩子学习达到这样的目标,你给他什么样的方法、工具,工具箱在哪里?六是什么样的教学结构最有助于推动核心素养,如何推进大单元大任务教学?3.重构课后教育体系。从课程关系上,课堂教学是贯彻国家必修课程的主阵地,课后服务是选修课程的主阵地,从课程性质来看,课堂教学是学科逻辑课程为主的主战场,课后服务是逻辑实施的主战场。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见》规定的课后服务的四个任务:作业、补习、拓展、兴趣培养。要破解课后服务的难题遵循这样的规律:从年龄特征来看,尊重学段特点,身心特征看,课程安排动静结合。从学习的学习差异来看,坚持扶弱、强中、配优相统一,从个性差异,重视兴趣特长的和教育。把课后服务的资源、质量、水平提上去,这是老百姓的需要、孩子的需要,这是“双减”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