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借课堂生成,助生命成长

来源: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 作者: 苗文芝 已有0人评论  2018/10/31 16:00:40  加入收藏

【案例举隅】

《孔子游春》一课:

学生自主讨论发现了论水这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展开了想象,借此契机,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水的其它优点,这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而进行的当堂能力检测,水到渠成。

(三)尾声

1.创意作业中生成。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缺少了这一环节,往往出现“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的惨景。我们认为,作业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需要创意——围绕能够启发学生新的生成而设计。

双语小学作业的原则: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2)形式活泼,吸引学生眼球。

(3)有布置必有评价。

(4)抛弃数量,追求质量。

2.借力特色课程中生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课堂生成的目标,我们还借助了学校的特色课程——童心悦读课程。

童心悦读,让儿童拥有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拥有真正幸福的童年。童心悦读课程通过阅读课、“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晨诵、午读、暮省是其主要内容。

一个作家,一个主题,仅仅依靠课内的时间和知识容量难以实现最终的完美掌握和理解。借助童心悦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的容量。更为可贵的是,生成的新的见解,对于教材理解形成了很好地辅助作用。

为此,我们通过读阅读评比进行推进。

(1)不仅阅读语文书籍,也要阅读数学、英语、科学等书籍。

(2)班级内读书评比随时进行,通过奖状、班币等进行奖励。

(3)每两个月学校一次读书检测活动,以年级为单位,针对阅读情况,进行知识检测,写感悟等。通过学校升旗仪式进行表彰。

(4)学期末举行共读书剧目展演,把整本书用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评比。对优秀剧目,提供机会全校进行展演。

六、课堂生成的保障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发现,想要在堂课上有所生成,教师的备课、倾听、引导、用错是必要的保障。

1.备课——为生成精心铺垫。

当我们谈到生成时,许多人就觉得不用备课了,只要到教室让学生现场生成就是了。其实,预设与生成是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不仅要预设,而且还要精心预设。只有备课中进行预设,才能抓住学生表现而巧妙用之。不精心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随波逐流,不会引领,甚至会出现“老牛大赶山”的现象,至于课堂生成根本无从谈起。

我校要求:

(1)三年以内新教师手写详案,三年以上十年以内教师电子详案,十年以上老师手写或电子简案。

(2)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三步走完之后方可上课。

(3)上完课后必须紧跟教学反思,下一节课立即改进。

【案例举隅】

科学课上,牛庆艳老师请学生判断“小麦磨成面粉”、“花生榨出花生油”属于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老师解释之后以为学生能够领会,但在做检测的时候,很多学生依然判断失误。

老师经过反思意识到:这些学生都是在城里长大,缺少生活经验。于是在网上找了小麦磨成面粉和花生榨出花生油的步骤图,并找出相关视频让学生直接感知,学生看完后恍然大悟。

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学生实际,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2.倾听——善于发现生成契机。

在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要素所组成的“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四组对话关系中,“师-生”对话是关键。对话首先是倾听,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成为倾听的表率,只有倾听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倾听。

我们规定:

(1)教师要听学生的回答、听学生的提问、听学生的质疑。

(2)教师要用鼓励期待的眼神、微笑专注的神情,让学生大胆、大方地表达,自由平等地说话。

(3)不论学生说成什么样,教师不能表示不屑,更不能愤怒。

(4)对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要特别关照,只要发言就要给予掌声鼓励。

【案例举隅】

教学《乌鸦喝水》:

“鸟”和“乌”这组形近字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一节课上,杜娟老师让孩子们想办法识记,倾听着孩子们的异想天开。

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ー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黑得让我们都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

在老师的倾听中,一则则幼稚的、充满童趣的、不乏道理的识字小故事在孩子们的口中、动作中应运而生。

3.引导——让生成走向深刻。

当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际,教师并非毫无作用,教师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关键人物。将课堂生成引向深入,让课堂保有足够的含金量,教师不可或缺。

课堂引导,重点在提问。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优化课堂提问,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提问原则:

(1)提问要具体可操作,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

(2)提问要由浅入深,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3)提问要有整体性,不能满堂碎问。

(4)关键问题要连续追问,不能浅尝辄止。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