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可为、难为与应为,12位专家共话ChatGPT

来源:在线学习 作者: 何曼 已有0人评论  2023/5/22 10:41:27  加入收藏

Part.4

反思与应对:多维强化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

ChatGPT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引发人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但并不等于能够去创新。在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如何超越ChatGPT?如何更好地利用ChatGPT?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摆在面前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在线学习学校教育应不应该尝试使用ChatGPT来辅助教学?若尝试使用,还需要思考或关注哪些问题?

张志祯:学校教育应对新技术、新观念持开放的心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大力推进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应不应该尝试ChatGPT类产品,似乎是个伪问题——学校应该不假思索地拥抱任何信息技术。这也是不少学校教育之外的人士基于不同的初衷 ,想让教师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有专家认为ChatGPT呼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校教师在是否采用ChatGPT类产品服务这件事情上,要成为学生批判思维的榜样。事实上,我们要批判性地对待这个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做出审慎决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技术手段要接触到学生吗?第二,技术手段如果要和学生直接互动,技术“说的话”“做的事”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吗?必要情况下应如何应对、补救?第三,技术手段如何影响微观的学习过程?学生还能拥有共同经验吗?对学生的自控力有何要求?第四,采用该信息技术手段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放弃了其他的行事方式,所造成的损失是什么?第五,采用该信息技术手段对“我”的角色与作用有何影响?等等。

胡小勇: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有边界的,一旦被误用滥用,将会引发许多伦理挑战,如算法依赖、学术失信、技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安全危机等。面对这些挑战,教育工作者要抢先研究“人工智能伦理建设”这一“价值高地”。首先,应坚持“科学精神求真,技术应用向善,人文关怀至美”的理念,通过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更好地培养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其次,要完善学术诚信管理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学术诚信的教育和宣传,并建立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最后,应有序监管教育人工智能产品,制订准入办法,对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进行备案审查,并实行奖惩机制。此外,还要构建全程覆盖、透明度高的监管方案,加强行业自律和安全管理。

在线学习在教育领域,如何规范广大师生恰当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杨现民:当前,围绕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我们大多探讨的是老师和学生可以用技术“干什么”,而较少关注用技术“不能干什么”。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规范师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一是法律层面,要让广大师生了解《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家法律,以法律意识规约自身行为,保证教与学中人工智能使用的合法化;二是规章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加快制定规范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相关办法,明确鼓励的和禁止的事项清单,以规矩意识引导师生科学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三是自律层面,加强师生数字伦理教育,帮助师生形成合法合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观念和习惯,以高度的个人自觉,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常态化、理性化使用。

在线学习我们应如何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性人才?

沈阳: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一是提问能力,面对AIGC的创作能力,要学会向它提出优质的问题;二是拔高提升能力,即要有拔高当前阶段人工智能水准的能力;三是双向进化能力,在与AI交互过程中,做到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四是批判推理能力,要对AI的三观保持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钟绍春: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智能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类一定会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融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和适配的高品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计算思维与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程等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如应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及素养;应加强数学、科学、技术、艺术和人文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学习;应该在培养学生人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特有优势,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共生共存。

吴砥:ChatGPT等通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数字素养提出要求,这既不是新素养,也不是新问题,是老素养的新发展,是老问题的新延伸,其包括数字意识、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教育系统应重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数字素养培育,包括制定政策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促进人机共学、人机共教。

胡小勇:其一,利用人工智能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除了伦理建设,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高阶思维培养”这一“价值高地”。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高阶思维的培养路径,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另一方面,在学习者思维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科技和人文元素的平衡和协调,特别是关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综合发展。此外,还应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多个主体进行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全面、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二,建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首先,要在新文科、新工科等“四新”领域,让人工智能更深入地与原有学科和专业相融合,促进人工智能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同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相关办法,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与环境保障。其次,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的产业需求布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最后,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设计,以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加快培养融入人工智能基因的复合型人才。

Part.5

发展与展望:理性应对技术变革

纵观历史,新技术并不会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阻碍,相反地,教育教学的进步正是得益于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运用。有专家称,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保持敏锐的目光和理性的态度,密切跟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探索,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力,成为人类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起点。

在线学习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未来教育的走向?

倪闽景:技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会有重大的调整。ChatGPT出现,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来维持下去的。我认为,教育改革急需在三方面做重大调整。一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其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三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李青:从最近的一些教育实践来看,ChatGPT类人工智能会起到数字化转型“加速器”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为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提供技术支持,降低教育成本,进一步促进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公平和普惠。当然,数字化转型是个宏大话题,单一技术革新难以影响到数字化转型的全局。将ChatGPT运用于教育领域,不等同于将其简单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或是整合到智慧教学平台上。这类新技术的应用要真正发挥效用,必定要基于教育理念更新、配合教育教学体系的转变来实现。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需要规避ChatGPT带来的一些问题和风险,这些风险点需要从技术、人文、管理等多个角度去规范和治理。

胡小勇: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生态会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人机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生态发展的新特征,包括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教育资源应用的智适应、教育评价方式的数智化等。二是人机博弈将成为未来教育伦理建设的强挑战,包括算法依赖风险、学术失信危机、技术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信息安全隐患等。三是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教育工作方式的高要求。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能够智能化管理。其次,要求教师具备智能教学实践能力。最后,要求学生掌握智能工具进行学习。

在线学习:我们应如何恰当地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它与未来教育的关系如何?

杨现民:我们要用理性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教育的冲击。一方面,应该加速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形成科学的人工智能认知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正向效能;另一方面,还要有风险规避意识,针对人工智能已经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版权问题等,加强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与标准研制,为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顾小清:从“技术—社会—教育”的生态关系视角看待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不仅需要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冲击,还需要看到教育何为。

从理解未来教育“教什么”的问题来看。首先,针对的是人工智能造成的不可知未来的两个“技能短缺”主线。第一,因自动化而重新洗牌所产生的新角色,需要培养人们掌握新角色所需的技能。第二,需要挖掘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也是一直以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即创新发掘和创造力培养。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创新对应的知识观,是知识的创造而不是知识的继承。创新发端于人们跳出内省,转向向外的连接,提出改造自身和世界的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是人类智能的门槛。同时,“教什么”的问题也是知识观的问题,需要通过以“教什么”的创新设计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是人类创造知识的途径,而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ChatGPT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出远超人类的潜在优势,但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是人类智慧的门槛,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跳出自身所在信息世界的局限,面向现实世界,提出改造世界的新问题的能力,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领地。

从理解未来教育“谁来教”的问题来看。伴随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是否会被取代的议论总不断浮现。教育“谁来教”的问题实际上也带来了教师角色重塑的挑战。除了知识传递,未来教师需要发挥更广泛的教育功能。

沈书生:ChatGPT这类产品可以视作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的外脑,它会与人的内脑构成复合脑并发挥作用。如果以外脑的视角来看待ChatGPT类产品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就会不断思考两个脑的关系,重新进行脑功能的区分,进而重新理解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对未来教育的再认识。外脑对于所有个体持有同样的开放姿态,而个体的内脑却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状态,当内脑给予外脑不同的诉求以后,开放的外脑就会为个体提供与其诉求相匹配的定制化的外脑,导致个体所拥有的复合脑也同样呈现出千姿百态。未来教育中,只有不断强化内脑的训练,让其具有拥抱外脑的高阶思维,才能够让个体的复合脑更加富有智慧。

在线学习请您谈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望。

卢宇:虽然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诸多局限,但其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已开始对教育理念产生直接影响和启示作用。中国教育需要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其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鼓励教育工作者秉持技术向善理念,研究和使用相关技术和工具,协作完成各类教学任务。同时,需要充分认识这类新技术不再是“拍照搜题”或“换脸软件”,它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变革性意义。

沈书生:ChatGPT触发了教育界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次高度关注,也促使人们对于AIGC产品可能引发的教育领域变革展开广泛讨论。无论是从该类产品的定位、迭代性来看,还是从表征形态来看,教育都绕不开AIGC。因此,面对技术变革需要充满理性,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新技术,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拥抱新技术,以助力人的健康成长的思维应用新技术,技术自然会助推教育逼近其应有的样子。

张志祯:ChatGPT类技术还处于快速迭代发展中,未来的功能限度、服务形态、运营模式等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系统是由一个个学区、学校构成的,因此,在考虑ChatGPT类产品服务的利用上,要摆脱抽象的思维,建议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尊重教师、学校的专业自主权,相信教师和学校的专业判断力。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学校的教育类型和学生、教师特点。三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必急于规范。行政部门的介入,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的,但过早介入很可能会造成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尤其在一种产品服务还远未定型、还并没有大规模实践的情况,就贸然规范,容易扼杀更有创新性的应用,不利于产品服务生态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线学习 ChatGPT的中国化之路还有多远?

卢宇:国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速度非常快。以GPT系列为例,从第一代GPT-1到目前的ChatGPT经历了四代更新,每一代的性能都有明显提升,但更新换代的时间不足五年。因此,可以预见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将会在短期内出现,其在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上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相关人工智能企业也会迅速跟进,并形成具有优秀中文内容理解、生成与泛化能力的类似系统,并应用于教育领域。

我们需要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原始创新与平台建设,同时为一线教师开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让一线教师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其高效便利工作的助手,而且可以运用于教、学、评、辅等多个不同的教育环节与教育场景中。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并对其有深刻认识和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和人才。

钟绍春:ChatGPT的中国化之路,绝不是仅仅将ChatGPT简单地中文化并推广应用。真正的ChatGPT中国化之路,应当是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师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共生共存,最终为学生提供优质、适配、个性化的高品质教育服务。要做到这种程度的应用,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推进ChatGPT中国化的进程中,应在充分发挥ChatGPT优势促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同时,同步出台合理使用ChatGPT的规范和相应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在鼓励学生使用ChatGPT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动态跟踪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外,更应尽快找到或研发出能够有效检测利用ChatGPT等智能技术所生成的本应需要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而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总而言之,真正的ChatGPT中国化之路,任重道远。广大教育工作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者、教育管理者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全新动能,为中国学生的健康、快乐、高质量成长提供全方位助力。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