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 国基础教育 作者: 杨银付 已有0人评论 2025/8/9 8:18:22 加入收藏
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义务教育本质属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历史,我国义务教育在短短数十年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三级跃升”:从2011年“全面普及”,到2021年“基本均衡”,再到近年来迈向“优质均衡”的战略导向。义务教育从保障“有学上”到迈向“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办好这项关乎国家民族未来与亿万家庭福祉的民生工程的坚强决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3年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35年,绝大多数县(市、区、旗)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核心内涵:优质与均衡的辩证统一。“优质均衡”不是削峰填谷,更不是平均主义。其深刻内涵在于实现教育资源高水平适配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跃升。其核心特征,一是理念更鲜明。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标准更高位。要高标准推进学校建设提档升级,补齐短板弱项,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三是队伍更强劲。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更高水平、更强支撑、更加科学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四是人民更满意。优质资源明显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健康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其二,持续创新实践:地方先行与攻坚克难的卓越探索。教育部自2021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以来,已有244个县域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在创建实践中,地方先行先试、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强化政府主责,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加大财政投入。二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制定规划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扎实推进。三是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健全推进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探索有效模式。四是扩优提质,加大供给。扩大优质资源总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回应群众关切。五是以评促建,注重实效。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将评估作为检验建设成果、诊断问题短板、持续改进提升的有力杠杆。
其三,把准发展方向:应对挑战与创新作为的时代要求。我国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情况复杂、各地差异大、社会关注度高。面临着学龄人口规模结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更高期盼,以及数字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需要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迎接挑战。要优化布局,有效应对学位需求峰谷变化,增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和精准度;扩优提质,增加供给,促进均衡,补齐短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满怀关爱,健全特殊群体学生精准帮扶关爱机制,彰显教育温度;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实现系统性跃升;规范办学,强化依法办学,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确保安全,常抓不懈,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促进交流,开放互鉴,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系统推进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深层次改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要汇聚磅礴力量,协同用力,实干为先,砥砺前行,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