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叶文梓 张秦 已有0人评论 2025/8/9 19:52:32 加入收藏
——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
摘要: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既带来了人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也带来了人存在透明化、数字控制与奴役、脱实向虚、现实与虚拟分裂等潜在风险,教育人文价值基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促进AI时代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夯实教育的价值基础,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超越工业化时代教育功利化和对象化的内在局限,坚守教育的人文本真属性。为此,AI时代的教育在价值上要遵循人的存在创造本质、知行合一,以及回归生命存在的本心和真心、养其“心力”等人之为人的人文道理;在行动上,要扎根生活世界,以师生关系为中心,重视隐喻、体验、对话、协同等人文方法。
AI时代是人类发展新阶段,人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出虚拟世界,人与AI协同学习、协同教育、协同生存成为新常态。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既带来了人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也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还提出在AI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伦理安全”[1]。教育的人民属性不只是要关注个体的教育需求,更要关注基本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根本上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AI时代,伦理安全,教育才能安全,“人”才能安全。因此,深入理解和坚守AI时代教育的人文价值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基础问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育本真的遮蔽:功利化与对象化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的作者余晨在《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的中文版序中指出:“人工智能的降临或者是宇宙创生以来最重要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人类最后的一项发明,或许会实现科技的乌托邦,也有可能带来人类的毁灭。[2]AI极有可能带来人存在的透明化、数字控制与奴役、脱实向虚、现实与虚拟存在的分裂等潜在风险。面对AI的极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其潜存的巨大风险,我们不能只是从政治、市场中找原因,也不能仅仅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深入到“思想方式”层面反思教育的集体无意识[3]。从思想方式看,造成人在AI时代存在困境的根源在于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仅仅看成主客二分的对象化和外在性关系,并用这种对象化思考范式去探索和处理人和教育的问题,如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问题。这将直接造成教育功利化和对象化的严重后果,严重遮蔽教育的人文性。
(一)教育功利化
我国学者张祥云在其著作《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中指出:“若要问当下国人,读书的最大敌人是什么?是过分功利化!”[3]牟宗三先生讲学时曾有学生对他说:“老师您说的都对,可就是没用。”牟先生当即回答学生:“你说的都有用,可就是不对。”“对的”“没用”,“有用的”“不对”。这就是教育的困境。
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曾入木三分地指出:“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超过……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4]
教育功利化已经渗透到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之中,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任其发展,必将扭曲教育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例如,那些可以直接带来政绩或有利于扩大政绩的教育工作,就愿意投入,而对百年树人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兴趣。教育功利化,也在全面渗透到育人机制之中。教育等于上学,上学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读要考试的书。读一本不考试的书,似乎就是时间浪费。考试全面支配了教和学。教育功利化,甚至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和利益链条:学校为分数而教,校外培训机构为分数而培训,出版机构为分数而出版,研究机构为分数而研究。教育功利严重流失了教育内涵,遮蔽了教育本真,误导了教育行为,成为扭曲教育发展的强大黑手。
(二)教育对象化
一是教育目标的外在化。杜威指出:“科学和技术都不是非人格的宇宙的力量,它们只能在人类欲望、预见、目的和努力的媒介中起作用。”[5]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淘空了教育的人格力量,教育不再是为了深化人的自我理解、形成合目的性的自我意识和更完美的自我塑造,使人成为更有德性、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而是“委身”于外在功利世界,为掌握知识、考个好分数、获得更高文凭和增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等等。
二是教育内容的客观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功,科学知识被认为最有价值,数理化被公认为最重要,而古典人文教育日益衰微。即使对人文内容的学习,也日益客观化技术化。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重视的是其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而不是父子亲情的感悟。即使分析父子亲情,也往往程式化和模式化。总之,父子之间那份亲情的温暖与感动不见了。
三是教育过程的标准化。教育把受教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加工成为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工业和经济运行模式。一切都按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这就是教育工业的典型特征。
教育功利化和对象化,使教育大多满足于或者驻足于知识论和认识论层面,使教育成为只有抽象概念而没有生命境界的教育,最终导致教育成为“非人教育”。因此,坚守AI时代教育的人文性必须直面当前教育功利化和对象化的现实。实事求是,才能行稳致远。
二、教育本真的敞开:理解“人文道理”
AI时代,教育从师生共存走向师生和AI共存,从单一的现实世界走向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世界。AI越发达,教育与人的“中介”就越丰富,就越容易迷失在各种中介属性之中而忘却了人的本真存在。AI时代教育要健康发展,根本要求就是要遵循人之本真存在的“人文道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怎么存在就应该怎么教育人。
(一)人文本体:存在创造本质
在AI时代理解人的存在,不只是要把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以及与动物的存在进行区分,还要与AI进行比较,进而合理把握人本真存在的基本属性。
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动物的存在不一样。物的存在是其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则是其生命本能的存在。人的存在与AI存在也不一样。我国科学作家万维钢先生指出:“虽然让人工智能超过人相当容易,但让人工智能获得意识非常非常困难。”[2]人工智能是智能的存在,而人则是“意识”的存在。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价值与意义的存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指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6]
人的价值与意义,既不是由其物理属性或化学属性决定的,也不是由其生理本能决定的,而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人们常说“做人”,其意指“人”是在“做”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7]。对人而言,活动过程就是其生活过程,就是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人不断改造自然与社会,也不断促使自我成长。没有“做”,就没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成,就没有人之为人的品质属性。当然,“做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犹如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般的不可停歇。人是人自己的作品。
因此,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掌握,也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升,而是融入到人的生命过程之中的“做人”和“成人”。AI时代,虽然知识获得、技能训练,甚至能力培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也越来越容易。事实上,尽管AI可以伴随人类前行,替代人类很多工作,但不能代替我们成“人”。AI时代,人仍然是人自己的作品。
(二)人文原则:知行合一
人是在“做”之过程中“成人”的。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人”呢?坐而论道式的“空谈”是不能“成人”的。“唯有主体‘知行合一',才能切显人文道理,才能创造人文世界,才能实现成己、成人、成物。‘知行合一’实乃人文教育之根本大法。”[3]
何谓知行合一?不是先有一个知或行,再有一个行或知,然后将其合在一起。知与行是“做人”之“做”中不可分割的两面。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指出: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8。“知”是“行”中知,“行”是“知”中行,知与行不但在时间上是同一过程,而且在机制上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AI时代,人挣脱了自然“进化”的束缚,进入自我“设计”的新阶段P。人不但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存在,还能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然而,人在虚拟世界的存在只不过是真实世界中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射。虚拟世界中的“仿真”“模拟”不能代替真实世界中的“知”与“行”。当然,虚拟世界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真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也极大地丰富了真实世界中的知与行。
知与行不是囿于自我生命的有限经验,而是向着天地之大道和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实践。《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9]。这既是对“天道”的至高尊崇,更是对“人道”的自觉,是对人自身地位和人自身价值的无限肯定与期许。人活在天地之间,“知”与“行”都要遵循“天道”来行“人道”。或者说,就是要以知行合一为基本原则,用全部的生命实践把“天道”贯彻于“知”与“行”之中,努力达至“诚”之境界。因此,即使在AI时代,知行合一仍是人本真存在的基本原则。
(三)人文使命:养成“心力”
无论“做”还是“知行合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成人”。那么,何谓成“人”呢?“人有两重生命——肉体和精神;人有三重力量——体力、脑力和心力;人之精神有三重追求——真、善、美。精神是肉体的精彩呈现又超越肉体;心力是体力和脑力的集中体现又超越体力和脑力;美是真与善的和谐显现又超越真与善。”38AI时代,头脑越来越聪明并不意味着人“心”越来越善良。心脑不协调、不和谐,甚至心脑对抗和分裂,是人类在AI时代亟需认真对待的风险。因此,AI时代更加凸显了养成“心力”的重要意义。
一是求其放心。心是生命的完整存在,包含人的知、情、意;心是生命最崇高的存在,指向良心与道心;心是生命最本真的存在,保存着人之为人的“本心”“初心”和“真心”。人的存在就是心的存在。心在人在,心亡人亡。然而,在现代社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把人的存在客观化,功利化让人越来越迷失在功利世界中,把人生价值与意义直接等同于功利本身。因此,教育要直面人生的问题与困境;在传承人文智慧中求其放心。如“走进”经典,结交良师,在经典与良师的教化下激发生命的良知良能,走出人生迷误,回归生命“本心”与“真心”,进而“求其放心”[3]。
二是启迪智慧。AI时代的知识获得越来越便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AI越发展,越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基础。然而,心与脑不同,其主要功能不在认知而在感悟。养育“心力”,不在于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在于启迪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的生命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逻辑性,是“知”的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智慧超越认识论,属于实践论范畴[3]。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指出:“通过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人与自然、性与天道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互相促进,经过凝道而成德、显性以弘道,终于达到转识成智,造就了自由德性,体验到相对中的绝对、有限中的无限。[10]因此,教育必须超越求知,走向化识成智和启迪智慧。
三是提升境界。境界是在人生经历和经验基础上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境地或界域。境地有高低,界域有大小。不同境界所标识的是心灵的精神品质的不同高度。AI时代,物质生活越来越智能,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的满足,人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精神存在。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特点是从本能出发,功利境界的特点是从利己出发,道德境界的特点是从利他出发,天地境界的特点是从宇宙出发。AI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超越物质性存在,凸显人的情感存在和审美存在,创造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生存境界。
四是创造永恒。心不是漂泊的,心需要“安”。“安心”才能“立命”。心安之处,不在别的地方,在于永恒。AI时代,在技术上人的存在轨迹可以永久保存,人的各种器官可以更换,但人的永恒不是生命形体的不死不灭,而是价值与意义上的,是自我存在融入人类存在的价值创造与超越。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12]。人文教育最终要教人“安心立命”。为此,在生命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理想,把有限的现实融入到无限的理想之中,进而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把小我融入到人类大我的无限生命之中。张载表达了中国人精神的永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
三、教育本真的实践:修炼本体功夫
教育的人文性,内在地规定了教育应然的方法与路径。而在功利化和对象化教育中,普遍盛行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机械化的训练,或者是对象化的驯化,或者是囿于知识世界的坐而论道。为此,我们应立足于教育的人文道理,走向生活的现实场景,积极探索隐喻、体验、对话、协同等本体功夫的方法与路径,开出人文教育的新希望。
(一)人文道场:扎根生活世界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14],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因而,人文教育“必须回归主体的历史、境域、生活实践、具体问题,才能呈现出其全部意义。脱离了主体面对的、试图解决的问题,抽象概念和范畴的意义也将永远‘遮蔽’[3]。生活世界是人文教育的唯一道场。
生活不只是生命的存活,更是个体与世界的“交往”,并在“交往”中构建起生命与世界的价值性、意义性联系,也创造出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AI使人的虚拟生存成为现实,然而,生活是具体的,也是经验性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生老病死等,都是具体的,都是实实在在地经验的。“经验不是科学的认识,不是镜子式的反映,不是外在世界加诸于人的意识的东西。它是个体同周围世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从个体在现实世界境遇中感受生活反思生活而来。[15]生活也是反思和超越的。在生命存在过程中,个体在生活中经验,在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更新,生活因此得以保持其内在活力。不止如此,个体的生活经验可能超越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人类此一时的生活经验超越而成为人类的历史和传统等。AI时代,虽然人机协同成为教育常态,但不管AI技术有多炫,教育永远与生命在一起,永远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之中,生活对教育仍然具有本源意义。教育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正是个体或人类的生活经验才使教育成为可能。离开了个体或人类的生活经验,一切的知识、概念和价值,都将失去理解的基础,教育也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当然,AI时代生活也需要教育。正是教育促进自我生活经验的拓展和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在个体与人类共同的经验之间建立起丰富多样的联系,把人类生活经验内化为自我生活经验,不断扩大个体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深化个体与世界的联系层次,不断丰富个体精神世界,不断生成个体生命智慧,不断提升个体生命境界。
(二)人文原点:以师生关系为中心
在AI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教师在课堂上课,可以代替教师批改作业、阅卷等,但学生与AI的关系仍然不能代替师生关系,仍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真属性,即教育以师生关系为中心[16]。AI越发达,越需要强化师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虽然早已发展成为包含众多要素和关系的庞大社会系统,但教育在根本意义上不是人与知识、人与技术、人与设备等各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如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在教育包含的这些人与人的关系中,师生关系又居于中心位置。即使没有课程、没有教室、没有一切的教育设备设施,只要有师生同在,就有师生关系,就有教育的发生。而一切的课程、教学、评价、文化等,唯有落实到师生关系之中,才可能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元”方法。任何良好的教育方法,不但要“入脑”,更要“入心”,在师生生命的相互敞开中,才可能以理想点燃理想、以思维激活思维、以问题启发问题、以智慧生成智慧。教育如果不能融入到师生关系之中,就不可能“深入人心”。
师生关系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承载着教育责任和使命、体现出教育内在属性。师生关系是文化,要担当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使命;师生关系是“道场”,要形成师生生命共在的精神氛围;师生关系是“功夫”,要引导师生在彼此的共存中不断地修炼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师生关系是研究方法,要把师生关系带进到彼此的生命过程之中,促进师生一起合作、共同参与、对话交流、分享表达、相互印证[16]。
因此,AI时代我们应当把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作为构建教育方法的原点。当前,师生关系存在很大扭曲,或者扭曲为公事公办的师生角色关系,或者扭曲为庸俗的利益交换关系,或者扭曲为等级关系等。AI时代亟需我们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亟需我们大力优化师生关系。
(三)人文方法:隐喻、体验、对话与协同
人文方法是引导人成人的方法。AI时代,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方法,也要积极探索时代新方法。下面选择几种主要方法进行说明。
1.隐喻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17]。人文世界是隐喻世界。“君子之教喻也”“能博喻而后能为师”[18]。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语言本质的结构方式,是语言、神话和艺术的共同根源。随着现代科技对“精确”性的追求,以及分析方法的大行其道,隐喻的方法渐渐地被边缘化。然而,汉字的独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隐喻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汉字字形的观物取象、汉字字音的依声定音、汉字字义的以象示意及汉字意象的一多互摄等方面。”[3]与此相伴,汉字思维方式是象形思维,不同于西方字母文字的对象化和抽象化思维。因此,AI时代的教育更要发挥汉字与汉语的独特优势,自觉“进入”象形文字所隐含的情境之中,感悟情境之中所蕴藏的各种丰富“关系”,如情境之中蕴藏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事与事、物与物等各种关系,以“关系思维”引导师生共同“知道”“悟道”“行道”。
⒉.体验
AI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知识的获得,但获得知识并不意味着生成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知识要内化为生命的价值,必须高度重视体验。叔本华指出:“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在生命进程中可以体验的世界。[19]因此,AI时代应大力深化学生对各种人文关系的体验。体验,既指自我的经历,也指自我经历所获得的经验。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作用,设心处地、将心比心、身临其境地感受、反思、理解他人的经验,从而在自我经验与他人经验的互动中升华品德、增进智慧、提升境界,深化对人生永恒的感悟。
3.对话
人永远在与人的交往中成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都能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把我与他人的关系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我与他、我与你"。在“我与他”关系中,“我”是主体,“他”是客体,是为我所支配、命令、使用的。在“我与你”关系中,“你”与“我”在各自独立基础上相遇,彼此尊重和理解、敞开与对话,是一样的主体。AI时代如果沉迷于虚拟生存,有可能造成人对现实世界兴趣的弱化甚至丧失,因此,越是AI时代越需要对话的方法。在对话中,我与你共在,真切地显出人的社会性;你和我都敞开真实的自己,真切地显示出你我的独特性;你和我相互激发,真切地显示出人的未完成性和成长性。促进对话,亟需师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真诚、彼此接纳、彼此包容,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共同从已知走向未知,从现在之我走向新生之我。
4.协同
AI时代,人机协同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常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积极心态对待AI。要大力提升师生的AI素养,积极大胆地探索,大胆创新,让AI联接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更生动的教育场景,拓展更宽广的教育空间,创造出AI融入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新场景新方法,发挥出AI的革命性作用。
AI带来了教育发展的新可能,也潜存着尚未觉察的风险。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的人文基础越深厚,AI时代教育的发展就越健康。守护教育和人自身价值的,不可能是AI,永远只能是人自己。因此,遵循人文道理,修炼本体功夫,是AI时代教育和人健康发展的希望和根本。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03J.https:// 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迈克斯-泰格马格.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M]汪婕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6,5,9.
[3]张祥云.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295,87,50,80,86,73,85,156..[4]艾略特.什么是经典作品[M].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004.
[5]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18.
[6]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8]王阳明,吴光.王阳明全集(卷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
[9]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173.
[10]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0.
[11]冯友兰.冯友兰人文哲思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139.[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5.
[13]林乐昌(注).张子全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219.[14]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2:169.
[15]金生纮.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69.[16]张祥云.许若林.论教育以师生关系为中心0].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8):1一9.
[17]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89.
[18]高时良(译注).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7.
[19]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建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20]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3.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