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每一天,每一课,每个孩子的心都需要被倾听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孙建锋 已有0人评论  2016/10/5 17:25:53  加入收藏

  这周看到一个孩子落泪了。

  那是周二,我听了二年级的一节公开课。教师正在黑板上抄写“百花齐放”的解释——许多种花一起开放。

  “同一棵树上的花,都不会一起开放,许多花怎么会一起开放呢?”这时,一个小男孩勇敢地站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

  “是听你的,还是听老师的?”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的考试“负责”。“如果听你的,考试怎么办?”

  “谁的对,听谁的!”小家伙很有个性,似乎不把教师当外人,“那考试也不能不讲理啊。”

  “说谁不讲理呢?”教师一听火了,于是下了逐客令,“出去!”

  孩子走出教室时,流着眼泪……每一天,每一课,每一个孩子的心都需要被人倾听。

  课后,我给那位教师发了条微信:“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便有时我们难以理解。”随后,发给他的还有我的一篇随笔——《每节课,每个环节,我们都在“创课”》。

  “创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化不定:创课从未固定,因为课堂上每个生命都在思考、展示,课程活动在不断变化,好似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因此,“异”是创课的关键词,“异”表现在对已确信事物的否定。创课者的任务不是对现在的代言,而是对未来的构想。创课者有“异”的观念,他们对确信的东西也会持思考、怀疑的态度。因为许多事情是不可确定的,都有偶然性,我们有机会去改变。

  一节微型口语交际课马上开始了——教师一走进教室就举起手中的一枝花,满面春风地问孩子:

  “这是什么?”

  “花。”五年级的孩子快速齐答。

  “如果现在有一只小猴子走进来,我把花在它面前摇一摇,它会做什么?”

  “它有可能一把夺走这枝花。”“也有可能不感兴趣,连看也不看一眼。”“不确定,也许会吓跑吧。”

  “你觉得小猴子是如何看待这枝花的呢?”

  “有可能把花看成一块鹅卵石。”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我眼里,老师手中拿的是一枝花;在猴子眼里,可能就是一块鹅卵石。”教师略微停顿了一下,说:“你回答的真棒。人有人的认知,猴子也有猴子的认知。对于不同的观者而言,这个物体既可以是花,也可以是鹅卵石。”

  “是花还是鹅卵石?”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当一位教师真切地感受学生的生命状态、真诚地追求心中的理想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教学艺术作品。上面这位教师就做到了。

  对生命无所感受、无所体验和无所忧虑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话:“无论事业多么伟大,只要引起孩子的一滴眼泪,那么我就不做。”同理,无论标榜多么高尚的事,无论是多么权威的真理,只要个体的“异”被压制,那么我们也要斗争到底。而当教师真正能包容学生的“异”时,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