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在耶鲁,一门触及内心的写作课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2/8 18:07:54  加入收藏

  在学期末,我们的结课作业是一篇三千字的题目为“身份”(identity)的作文。被字数限制困扰了一学期的我开始动笔时,却感到寸步难行。以往能够盛满一整页“句子坟墓”的辞藻,此时却胆怯地躲在我的脑海中拒绝现身。阻碍它们的并非语言障碍,甚至不是安对遣词造句的苛刻标准。

  我希望用这三千字来回顾我在美国高中的两年经历。那是盛满挑战和收获,也布满孤单与挫折的两年:每当回忆起来,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校园的偏僻、语言的障碍、同学礼貌冷漠的态度等等一起涌上心头,我却从未向人提起。“你喜欢你的高中吗?”中国外国的家长、学生曾无数次问我。“当然喜欢啦!”我总是笑着回答,然后罗列出学校的种种优点:优秀的师资、优美的校园、奢侈的硬件、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全面得如同学校宣传画册上的介绍词。

  “你喜欢你的高中吗?”安坐在办公室,面对着我,桌上摆着我作文的初稿,轻声问。

  “喜欢……”我嗫嚅道。

  “你的挫折算什么?”我脑海里响起在去美国第一年,妈妈在电话里的话语。“想想看,几十年前从中国到美国的移民生活多么艰苦,一切从刷盘子洗碗开始。你在条件如此优越的私立学校,面临的困难要比它们小多了。”

  “回忆起在那里的两年,你的感觉如何?”安又问道。

  “我很感激……”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通知书,回忆起上面激励人心的语句和慷慨的数额。除了感激,还有别的正确答案吗?

  “但是你的文章想表达的感情似乎更加复杂,似乎有什么东西欲说还休,”安沉吟道。“为什么不把这种感情说清楚?”

  我抬起头,她正注视着我,目光温和。

  我告诉了她学校苛刻的录取标准,以及奖学金的慷慨数额。我告诉她每次中国的学生家长听说我的经历,总会感叹我有多么幸运。“我的高中对我有这样的恩惠,”我说,“我感到不应该对我在那里的两年抱有任何不满,那会显得忘恩负义……”

  安点了点头。“Helen,这种顾虑是人之常情,”她祥和地说。“不过感情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说。如果你在高中的经历并不全部阳光灿烂、一帆风顺,这并没有什么错。请诚实地将他们写下来,这是有勇气、而不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但是我的经历的挫折又算什么呢?”我道出了我的另一个顾虑,向她复述了妈妈的话,“和许多更艰难的经历比起来,这似乎微不足道。”

  “假设一位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一只胳膊,另一位士兵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安缓缓说道,“那么第一位士兵是否有权利为自己感到悲伤呢?第二位士兵的遭遇应当剥夺他的这个权利吗?”

  我的表情一定有些吃惊,因为安的笑意更深了。

  “我很高兴你为这篇作文选择了这个话题,”她把面前的草稿推向我。“这背后似乎有许多故事。我相信你会把它们讲得很好。”

  离开安的写作课后一晃已经过了三年。三年中,我提起笔时,常常感到安就站在我的身后,审视着我写下的一词一句。“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她时而赞许地评价;“这个动词似乎有些模棱两可,”她时而不失时机地提醒。“‘泡菜’在哪里?”我有时又可以听到她一针见血的问题。

  

  “安是我见过最严格的语法老师,”一年前,在一次写作课的班聚时,一位同学提起。“但不知为什么,你总不想让她失望。”

  “每次上她的课,感觉总像和心理医生谈话,”另一位打趣说。

  “有人想过把这门课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吗?”我问。

  “如果写了,一定不敢拿给她看,”第一位同学说。“一写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大概一半最终都要葬身于‘句子坟墓’里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