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教育最可怕的是被教傻而不自知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17/7/10 19:52:42  加入收藏

过去我读书时,一写作文就有人在马路边捡得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还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我也想捡呀,可是总捡不到……现在,连老师都知道交一分钱给警察有点滑稽,老师套路变了,就得再揣摩着写……

如果老师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第3区和第4区的桥梁,这就是一种可怕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动力定式驱使的定向思维。

虽然,从第2区到第3区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但如果人只有清晰的角色意识,没有对角色本身的批判性思维(比如,教育者一味推行应试教育),人还只是社会的工具。这种“养成教育”使得孩子乃至成人 仅仅在第2区和第3区徘徊。

以正确的标准答案为诱饵,把人囿于第3区的“框框”内——这就是陷阱,但美丽而迷人,被教傻了都不自知。

避免孩子被教傻,就要引导学生跨越第3区,进入第4区!要进入第4区,我们就必须在第3区和第4区之间,搭建一座“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桥梁。

我们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史实后,让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知识点,何错之有?陷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冠冕堂皇。撩开其迷人的面纱……哦!错就错在仅限于对权威的“注疏解”;错就错在仅囿于已有的现成答案去翻来覆去地“炒旧饭”;错就错在以正确的答案冠冕堂皇地把孩子限制于“确认行为”的第3区。

“西安事变”是有正面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那些有负面意义的历史事件,诸如“甲午战争”等,我们总是消极地让学生去反复确认:战争哪年爆发?签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然而,据说(葛小琴,《杂文月刊》),有的日本教师却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中日之间100年有一战(19世纪的甲午战争;20世纪的抗战);那么,21世纪呢?若战,远因和近因?或胜或负的原因?我无意于煽动仇恨,也对横店拍的神剧把战争娱乐化不以为然,但在我们的孩子忙于并乐于做已知答案的“录音机”时,这道题不让你觉得有点“瘆”吗?

我认为,中美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概括为两字之差:“考”生或“学”生。或者说,是第3区和第4区的一区之隔。两字之差,一区之隔,却是云泥之别啊!“考”生总是在第3区确认已知的现成答案;“学”生却能跨进第4区去探索未知的答案。

因此,在第4区里,特别好的老师不像老师;同样,特别好的学生也不像学生。

还是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关于这一课,老师可以有很多种教学设计。比如:老师什么都不教,只给出几个关于西安事变的辩论题目,每一个议题都有三组学生:正方、反方和评判。孩子们先进行研究,然后辩论,再对辩论进行评判。

学生要辩论,无论是正方、反方或评判,都必须熟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教师采取这种“不教是为了教”(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相反)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破“Sage on the stage”的思维,就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而不是“被动灌输”。

在学生主动认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并进行辩论、评判后(当然,很多知识点可能是在辩论和评判中或辩论与评判后认知的),老师可以再用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启发孩子们的创新性思维: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

如果共产党没有派周恩来去处理“西安事变”……

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

如果张学良被日本或亲日派的特务刺杀……

如果国民党内的亲日派用飞机轰炸西安,把蒋介石炸死了……

如果历史上没有张学良这个人,还会有“西安事变”吗?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

……

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想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已知的,另一类是未知的。上述关于“西安事变”的教学设计,除了采取“不教而教”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它用许许多多的“如果”,把学生逐步引入到“第4区”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去批判、去审视、去抗挫、去反省、去推理、去归纳……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索意识、独立思考等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核心素质。

我在中美教育比较的报告中,总要着重对照:美国教育喜欢“破局”——破除现有格局去探索未知世界(即“自由意志的超越”);中国教育维护“格局”——恪守赢在现有格局内的思维。

所谓“破局”,就是“打破”第3区,跨进第4区。“钱学森之问”并非遥不可及……其实,我们离这个“世纪之问”,只差这一步!

创新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