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李镇西 已有0人评论 2018/1/22 11:14:37 加入收藏
我们都是教育者,有着同一个情怀,因此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师。今天,我来讲讲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一、教育为谁,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
教育为谁?这是一个朴素的问题,其答案也是非常明确的,为我们的孩子。然而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个初衷。
再看一个现象,这是我们在很多学校可以看到的景观——陶行知的塑像、苏霍姆林斯基塑像,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有问题。校园的塑像是给谁看的?
是给孩子看的。可这些塑像明显是成人视角,而不是儿童视角。学校的一切应该是给孩子设置的。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塑像,但我跟雕塑者说要让雕塑有微笑,有亲和力。
教育为谁,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
我也犯过一个错误。我们学校里的陶行知塑像周围有立着很多牌子,写着很多语录,最早上面写的是名人名言。后来我发现,孩子好像都听不懂。为什么不写一些让孩子能够听懂的呢?后来我换成陶行知儿歌,这些孩子们都懂的;换成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这个孩子们都很喜欢。
这些细节都体现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孩子。
二、教育最大的常识是什么?
我是来自一线的老师,当了几年校长,要说管理经验,肯定是很不够的,但是我有一些很切身的体会。在基层做教育,怎么才能把教育落实,这方面我们是有些偏差的。
今天讲教育真境界,“真”在何处?本来,所谓“教育的真境界”其实是个伪命题——教育难道可以不真吗?
但现在的确有些教育就不真。所以我们才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追求教育的真境界。我说我们要坚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朴素,遵循教育的常识。这就是我理解的真境界。
教育是一件非常踏踏实实的事,一堂课一堂课地上好,一个班一个班地带好,爱每个孩子,就这么简单。
教育最大的常识是什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本人怎么样,将决定孩子的品质。都说教育需要有创新能力,那教师有没有创新能力?要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教育者有没有这些素养?这是最大的常识。
十年前我做校长的时候,第一次在升旗仪式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排队列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很纯朴的,站得那么端正。我看了几个场面,很有感触,拍了几张照片,在全校大屏上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评论。可是老师们怎么站的呢?队列前面的孩子站那么端正,然而后边的老师在聊天。第二天我给老师们开会,我非常严肃地说,老师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每个教育者要叩问自己的良知,是把孩子放在心上吗?我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朴素简单的定义:你想要学生有的,你先得有。
我们学校有一个附属小学,我们每周星期一升旗,在操场集中;周二到周五,每个孩子在各班教室里8点半全体起立,对着黑板上方的国旗伴着旋律升旗。一天早晨我在巡视校园时,突然看到下面一个孩子,跑着跑着突然站住,站得那么端正。原来他迟到了,刚进校园一听到国歌旋律便马上肃立。我当时在二楼,离他比较远,马上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我后来发现远处还有刚走进校门的,他们迟到了,听到国歌声马上站住。周围没有任何老师提示说同学,没听见国歌声音吗?没有的。多让人尊敬啊!
我问老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不会马上站直?所以我都会跟老师们说,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真境界。
我跟老师们说,从下周开始,我提议所有老师站队列,站中间。每次体育老师整队,先不整学生,先整老师:“全体老师注意了,立正、稍息、向前看齐……”。之后再整学生:“请全校同学以老师方队为准,向老师们看齐!”这是教育最大的常识。
教育的真境界不是口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体现在平时的言谈举止当中。你要让孩子有创造力,就得给他自由,给他宽松的氛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学校三千多学生,距市中心有十几公里,三环以外,88%以上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我跟老师说,我们陪着他成长,是我们最大的职业自豪。
三、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一个学校的文化不在于多少标语口号,而在于是否是郁郁葱葱。一些百年校园进去,参天大树,文化就出来了,因为树下有故事。
我很喜欢拍照。
我去看体育课,孩子们正在跑,我马上跑到他们前面拍了好几张,后来我选了一张,我觉得太有视觉冲击力了。我们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弟,很自卑的,我把照片放大无数倍挂在墙上,写了几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
我要让每个来到咱们学校的老师,都被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气息感染。
有一次歌咏比赛,老师们刚站好,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我看着他们特别生动,我拿着相机拍了一张,后来我按他们的要求重拍,照了三张喊“茄子”的照片。对比一看,喊“茄子”的照片,每个老师的表情都统一,笑容有分寸,表情都那么呆板,真像茄子一样。而我随便抓的照片最好,每张照片都在笑,有弯腰笑的,有侧着笑的,有手舞足蹈笑的,有笑出泪的,我把它挂在墙上,和孩子们的照片交相辉映。
我也写了几句话:“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这是笑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这两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的,在这里形成一种呼应:孩子们笑着,跳着,蹦着,向老师们跑去;而老师以明媚的笑容迎接孩子的扑面而来——这不就是教育吗?
我有一年在《人民教育》上写的一篇文章上的话:“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的学校。不是不要品牌,而是不着力打造品牌。一切源于实践,源于历史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而不是‘梳理’几个关键词或别人没说过的话。那是假特色。比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四、幸福比优秀重要
幸福比优秀重要,这是我经常提倡的。
分享几个我们学校老师的故事。十年前我做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当班主任的小姑娘叫唐燕,她到我办公室来哭,说不想做班主任。因为她的班上有个孩子管不住,经常迟到、旷课,动不动跟老师顶撞,一想到那孩子她课都不想上了。我说:“我反倒是恭喜你有了一个科研对象,每个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科研对象,任何名医一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病人时,都会特别兴奋,因为他可以研究,可以丰富他的经验,提高他的水平。”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面对每个孩子。我告诉这个年轻女老师,当你研究,你将获得职业幸福感、成就感。结果一年以后,她给我一本将近两万字的跟踪记录,里面有思考、反思、剖析、研究,还有故事有情节。后来我鼓励全校老师向她学习,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最后结集出版。首发仪式上这个老师发言,她通过研究学生找到了幸福感。当她生完孩子回到学校之后,我们不安排她当班主任了,但期末她找到我说:“您还是安排我当班主任吧!我现在没有当班主任心里空。”
连局长都觉得,你们学校的小唐真不错,得好好培养、提拔,所以便把她吸收进了武侯区教育局办的“未来教育家研修班”,这是培养校长的研修班。很多人都羡慕她,说那么年轻就拥有了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没多久唐燕找到我说:“你得理解我,尊重我。我对当校长搞管理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就想做班主任。你看现在学校哪个班问题最多,请交给我。不是我多么有能耐,也不是我多么高尚,而是我想研究。”直到今天为止她还是一个普通班主任,但她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位老师更能代表普通老师。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
我作为校长,虽然没办法给他们涨一分钱工资,但我可以让他们体验职业尊严和幸福感,每个老师的机会是均等的,让老师们意识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幸福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老师的。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