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定华 已有0人评论 2019/1/7 8:24:42 加入收藏
(一)基点要充分认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从国际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从国内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时期,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路上,这归根到底也要靠人才。从人民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上好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教育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无论从人才培养、人民需求、还是教育发展来看,关键在教师。
(二)重点要充分把握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突出议题。从中央看,总书记对教师关怀如此之深切前所未有,中央对教师工作如此之重视前所未有。从部委看,相关部委支持教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教师工作在教育系统地位之突出前所未有。不管在中央的文件中,还是在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教师内容均被单列强调,这是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信号。从地方看,各省党委政府如此认真研究制定教师专项文件、部署教师专项工作前所未有。抓好教师工作已是上下同心、左右共识,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怎么用力都不过分。
(三)痛点要充分研判
教师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有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却成了切肤之痛,这是让我们痛心的地方。从师德看,我国1600多万教师,总的看都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敬仰、家长信赖的好老师,但极个别人伤天害理、道德败坏。近来接连曝出一些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应、舆论炒作,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从待遇看,教育在19个行业大类中的排名,从2013、2014年的第11位逐步提升到2017年的第6位,教师平均工资实现了连年增长,已属不易。但是由于部分地方重视不够、政策理解偏差等原因,还有不少省份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与有关法律和中央文件精神严重不符。
(四)难点要充分分析
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老大难问题,有的长期存在,悬而未决,这是需要我们破解的地方。从管理看,事权财权人权没有统一,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解。一些地方乡村结构性缺员与城镇缺编问题加剧,编制倾斜不够,区域调配不顺,部分学校教师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县管校聘”改革举步维艰,交流轮岗机制不活,配套制度不完善,教师流动存在困难。一些高校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呼声很高、动作很小,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没有太大改观。从均衡看,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城乡二元结构分明,各级各类教育在办学理念、投入、条件、标准等方面差异很大,区域、城乡、校际教师队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和乡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和城镇,中西部教师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从负担看,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一些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在一些地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等让教师疲于应付,形式多样的创建、示范等让教师们无所适从。
(五)薄弱点要充分关注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短板弱项,这是需要我们补强的地方。乡村和“三区三州”是最薄弱的区域。总的看,当地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部分地方,“新鲜血液引不进、优秀人才留不住、在岗教师不安心”的现象仍然存在,性别失衡、年龄断层、教非所学等问题在小规模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比较严重。从幼儿园看,这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也是最大的短板之一。很多老师从小学转任过来,没学过幼儿托育,带来了小学教学方法。还有的幼儿园从业者从中职毕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个别的还没有教师资格证。从青年群体看,学历较高,好学上进,视野宽广,思想活跃,开放自信,处于成长大好年华,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对于乡村青年教师来说,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有的婚恋问题难以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决心。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多数未经正规师范训练,教育教学能力偏弱。同时,由于不少学校激励机制不顺、政策不硬、支持不够,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
(六)上升点要充分催化
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这是需要我们加油助力的地方。从教师教育发展看,振兴行动浓墨重彩、开启发端,配套政策接连推出、精准实施,止住了边缘化和弱化颓势,扭转了改头换面和摘帽倾向,回归初心的师范教育再度繁荣令人期待。从提升学历层次看,虽与世界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对高校教师学历要求博士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相比也有一定距离,但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均接近100%,高一级学历也在逐年攀升,提高入职学历标准已有现实基础,目标实现不再遥远。从运用人工智能看,人工智能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教育+人工智能”成为教育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教师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已有初步规划,有待加快推进。可以说,这都是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升级的能源棒,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倍增器。
三、落实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助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随着各地落实中央4号文件的实施意见逐步研制完成,乡村和“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攻坚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即将踏上新征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要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央4号文件为统领,抓住问题、聚焦关键,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切实推进每一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到实效,努力开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
(一)聚焦方向,把正把牢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师队伍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造就的是党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要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好方向之舵,领好前进之航,做到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步调上同频、行动上同力。要压实党委责任,充分发挥领导和把关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各省(区市)党委常委会每年应当专题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经常性研究教师工作。加强教师党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对党忠诚、为党分忧,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员的精神脊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广大教师心暖气顺、心平气和。
(二)聚焦底色,铺厚铺实
师德是教师的基础色彩,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人学历层次再高、教学能力再强、研究成果再丰富,如果品行不正、德行不端,其高素质也是变色质、变味质,空有教师之名,难副教师之实。应当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要加强师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帮助教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认识正误、厘清曲直、明辨是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教师热爱祖国、奉献人民、造福社会。加强师德宣传,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持续推出一大批让人喜闻乐见、反映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弘扬以“西迁精神”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精神,注重典型引领,加强精神感召,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强化师德考评,推出负面清单,对于屡教不改、屡禁不止,敢于触碰高压线、红线、底线的,必须严肃查处,不能手软。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