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王定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方略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定华 已有0人评论  2019/1/7 8:24:42  加入收藏

(三)聚焦质量,分类分育

借鉴国际经验,界定教师应当具备必备素质,诸如专注于学生和教学,对所教科目谙熟于心并善于传授,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和掌控,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并汲取有益做法,将自己置于学习共同体之中。[1]进而言之,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应具备10项基本素质: 红色基因、奋斗精神、改革思维、创新意识、学习理念、专业技能、育人本领、奉献情怀、爱生品格、扶弱品质。当然,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有侧重。应当紧紧抓住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注重学思践悟、知行并进,分类培育、分级指导,努力培养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高质量教师。在此过程中,一要提高办学水平,振兴师范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提升保障水平。二要加强体系建设,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增强师范整体实力。三要加强标准建设,研制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专业办学标准,实施专业认证,提高准入门槛。四要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改进培养方式,吸引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五要分类分级育人,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教育实践,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分类深化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升级培养卓越教师,提高培养质量。六要优化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突出跟岗研修,增强培训实效。中小学教师突出专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培养层次,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幼儿园教师突出善保教,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强化保教融合,造就才艺兼备;职业院校教师突出双师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突出创新型,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专业成长,增强创新素质。此外,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聚焦待遇,改善改高

教育要发展,人民上好学,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人梯情怀,但也要保障他们相应的收入待遇。只有有了更好的待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精神才会更强更纯,情怀才会更香更浓。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明确中小学教师和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比较口径,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公务员发放奖励性补贴时应及时统筹考虑教师。研究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和内部分配办法,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让多干活、干好活的教师获得更好的待遇。建立体现增加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五)聚焦管理,破坎破障

教师工作是涉及人的工作,点多面广线长,面临矛盾很多、难度很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瓶颈障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影响了队伍的活力。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破坎破障的利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应当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中梗阻”、“肠梗阻”,确保动力足、有生机。抓住问题要害,聚焦管理痼疾,实施破解之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优化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制度环境,让教师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一要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向教师队伍倾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中小学教师总量;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实行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鼓励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二要严格资格准入,新入职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提高入职门槛,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学历标准,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严把高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三要深化职称岗位改革,加快修订中小学、中职、高校岗位设置指导意见,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研究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职称,做好高校职称评审监管,让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宽广、更通畅。四要深化考核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努力扭转中小学单纯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倾向,努力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研究学术。

(六)聚焦短板,补齐补强

乡村和“三区三州”是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短板弱项,尤其“三区三州”是短中之短、弱中之弱。目前,全国乡村专任教师有近300万人,“三区三州”专任教师有32万多人,他们分布在草场林海、偏僻山区、海岛渔村、戈壁大漠、雪域高原,坚守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教育现代化,不能让一个地区落后,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要抓住乡村和“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加快攻坚,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切实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局面。继续大力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编制倾斜,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核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编制,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加强培养补充,鼓励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定向培养全科和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提高工资性补助标准,提升招聘质量,“十三五”期间达到每年招收10万人。实行“县管校聘”,推进交流轮岗,引导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努力做到科科有骨干教师、校校有领军人才。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鼓励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惠及更多教师。加大周转房建设力度,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着力支援“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好万名教师援藏援疆支教计划、“三区”人才教师计划以及各类支持项目,引导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当地支教服务,带来粮食、留足种子、授人以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根本标准,把业务能力提升作为根本主线,努力造就一支“三区三州”高素质教师队伍。

(七)聚焦青年,关注关爱

当前,我国中小学(不含幼儿园)教师有1190多万人,40岁以下的637.7万人,占53.55%;高校教师165.7万人,40岁以下的近88.8万人,占53.57%。[2]要把青年教师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依靠和充分信任青年教师,切实关爱和大力帮助青年教师,支持他们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要关注师范生,教育引导他们在大学的神圣殿堂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新时代的好老师。关注他们的思想,培正他们的品行,为他们上好思政课、师德课,帮助他们扣好成长路上的每一粒扣子,引导他们爱国励志,思想坚定,信念执着。关心他们的学习,优化培养课程,创新培养方式,注重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既为他们讲好基本理论知识,也带他们开展教育实践,引导他们求真力行,丰富学识,知行合一。关爱乡村青年教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畅通成长发展通道,让他们能融入当地、受百姓尊重、有前进希望。帮助解决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困难,特别要关注他们的婚恋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搭建乡村青年教师向上阶梯,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他们倾斜,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成长步伐。关爱高校青年教师,健全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大支持力度,倾斜科研项目,加快培养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开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促进脱颖而出。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让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八)积极鼓励,建功立业

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对教师提出更高希望:“要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心田,像孺子牛那样做人梯。”当今时代是需要作为的时代,是能有作为的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广大教师大家要不负党和人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崇德修身,做到“四有”和“四个相统一”,成长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四个引路人”。自觉提高创新本领,做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最新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破解育人瓶颈障碍,用自己的实践去试错改革、检验改革、推动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乡村”和“三区三州”广大教师,是当地教育“活的灵魂”,是当地孩子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镜子”,是推进教育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者,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应当自觉奉献更多爱心,点燃每个孩子的梦想,守护每个孩子的希望,让孩子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昂首挺胸、绽放笑脸,和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孩子们共享同一片蓝天,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挖掉穷根,减贫脱困,跳出谷底,彻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之,各地、各相关方面、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央4号文件规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奋力拼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 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教授

0
0
关键字:新时代 教师 改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