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创造性真的是靠“教”出来的吗?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19/3/13 8:36:47  加入收藏

Facebook(脸书)用已知的网络“旧知识”解决交友难的“老问题”,不是创造吗?突破某些知识和技能,进而造出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就是创造!

如能改变千篇一律的麦当劳的食谱,开创出可口并利于健康的新麦当劳,亦为创造!

是否“造”出了“新结果”,是创造的关键。另外,创新性和创造性不同,创新性讲究“创”或“新”,不一定含“造”。

总之,人的创造性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人之特性。

2.创造性=技能吗?

技能指“能够掌握运用的某些专门技术”。如绘画、开车等。

再看“教”的定义: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

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已知的东西,如绘画的知识和技能,可从A传到B,再由B传到C;同时,其他人也可重复获得。

为什么创造性不能教?

1.已知的、现有的,可以教;创造是未知的,怎么教?

2.创造不可重复,可重复的是技能。

3.创造性不能传给他人。正像老师的智力不能传给学生,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A传到B。

既然不可教,能不能训练呢?

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技能。”

由于许多“教”的内容无对错之分,因此其形式是点到为止。

齐白石的画好还是徐悲鸿的好?见仁见智。把知识“传”给学生即可,学生可接受或不接受(许多老师的“教”过界为变相的“训练”,在此不论)。

但“训练”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强迫性。军训要求整齐划一,麦当劳训练员工要求操作统一。

有框框条条、有强迫性、有限制性的训练,与不拘一格、强调破局、强调独特的创造性格格不入。

创造性不是技能,而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教不出来,更遑论训练!

3.那创造性怎么来?

创造性(思维)只能培养——从小到大,经年累月地培养!

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创造性像种子一样,需要生长环境,如土壤、气候、灌溉、施肥,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创造性不能教,违背了教育规律,越教孩子越没创造性!

教育者的使命是营造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和氛围。 

二、14亿人选不出11个亚洲级足球明星之谜

有人说,最烦人的是足球;也有人说,最迷惑人的是教育。

烦人是恐韩——一弹丸之地耶!迷惑人是中国孩子年年获PISA和奥赛奖,但直至2015才有一位成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为什么中国孩子起早贪黑,但起跑领先终点落后?

不管是烦人还是迷惑人,都跟一个概念有关——创造性!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到底是训练还是培养出来的?人们不是老爱拿足球说事吗?君不见,正是这个在教育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使得14亿人选不出11个能冲出亚洲的足球明星。

中国足球画风不堪,许多人认为:皆因球员没文化。若然,只需选11个博士,或给11个球员恶补文化即可。

但以我从小踢球的经验,成绩好的踢得烂,踢得好的成绩烂。试想一下,耸着双肩的范志毅,满身刺青的张琳芃“知乎也者”时的模样……你懂的!兔牙小罗有文化吗?恒大的“白头翁”又有啥文化?

若不是文化问题,症结又何在?

答曰:中国足球只训练球员的技能,不培养球员的创造性!

在中国,培养球员创造性的教练寸步难行。

米卢被说是骗子、水货,原因有二:

一是米卢的训练太“小儿科”,从来就没有练技能,只会嬉戏玩球。

但他这个“小儿科”奇迹般地把五个国家的足球队带进了世界杯!因“小儿科”与神奇的结果反差太大,有人就想到玄学、特异功能什么的。

不过,如果你到美国中小学看看,你会发现怎么都是些“小儿科”的东西?学生坐无坐相,尽在嘻嘻哈哈地玩……然而,美国获得337枚诺贝尔科学奖,其发达的科技就是源于这种“小儿科”。

第二个原因,别说球迷、记者、教练,就连队员自己都成丈二和尚:到底从米卢那儿学了啥!

实际上,“小儿科”有学问!学问还挺深,包括重知识(技能)传授或能力培养?重学还是重用?重执行抑或重创造?重外在的教或内在的悟……

试从“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的关系,来揭开米卢“小儿科”的“卢”山真面目。

在中国上课,一节课学下来,什么大一小一,带括号的一,不带括号的一……可谓学得多矣。但这些大一小一都是老师传授的“二手货”——知识和技能。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