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创造性真的是靠“教”出来的吗?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19/3/13 8:36:47  加入收藏

在美国学习,我总感到是学少悟多。由于老师多是营造一个培养环境,让学生参与创造(包括创造自己),因此,内心不断地“悟”出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

如要我指出我的素质教育思想中,哪些是我老师的东西,可谈的确实不多,因为他们只提供平台,营造环境和氛围,剩下的就看我怎么在这个空间“悟”出自己创造性的东西了。

当年,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剑,赵敏带着阿大、阿二、阿三一等人众在门外等着决一死战。老张问:还记得多少招?小张曰:差不多全忘了!旁人全懵圈……

诀窍就是无招胜有招。

米卢只是营造“玩”球的氛围,让队员从中悟(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我们总是逼队员“招供”:“到底跟米卢学了啥东东?”都已内化为自己的“招”了,根本没有米卢的印记,也难怪他的队员时至今日还对“从米卢那儿学了啥”语焉不详……

这就是训练和培养的实质区别。

即使训练14亿人,也出不了11个球星;但乌拉圭培养几十万孩子,却涌现无数有创造性的球星。

踢球的技能可以训练,但像中超外援暴力鸟般预判十步的足球意识,在瞬息万变和电光火石间创造性地运用足球技能,这种中国球员最欠缺的“灵性”和“悟性”,是训练不出来的,只能培养。

同理,中国足球模式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改当教练,难以拥有在瞬息万变和电光火石间预判球赛的穿透力和肢解力,并难以根据双方几十个运动员的特点,创造性地搭配出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变阵。这种教练所需要的创造性,更是训练不出来的!

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分分合合

此外,我也不敢苟同钱教授说一个观点:

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教育则是一个在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内更加受到重视的话题。在大学中,致力于本科通识教育的人更加关注批判性思维教育。在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中,关注创新的人则更加关注创造性思维教育。

首先,创新思维始于婴幼儿。孩子把帽子、勺子扔地下,妈妈捡起来,孩子又扔……这就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在思考怎样与外界互动,怎样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这可看作创新思维的萌芽。

也就是说,从好奇、想象、独立、质疑等开始,孩子就进行着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到大学才“关注”,为时晚矣!

其次,不宜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截然区隔。创造性思维包含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也可以说,批判性更多体现在创造性的“创”上。当然,批判性思维也可单独教学。

如美国佳里学区K-12(幼儿园到高中)的语言艺术课(类似国内语文课),开篇的第一“童子功”,就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和习惯。

所谓“批判性”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地批判一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是“质疑——审辨/分析”的思维过程,在阅读和聆听中发现自己的答案之过程。

不仅要求从阅读和聆听中学东西,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和聆听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悟”)。

当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成为一种习惯时,阅读和聆听就变成一个深度思考、主动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钱教授说:提出疑问后,“能够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国人常常误以为:“批判性”在于反对、异议或新意。

其实,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不盲从、有主见。换言之,经过质疑,独立思考,思辨分析,最后全盘接受对方观点,也是批判性思维。可惜钱教授没旗帜鲜明地点破:并不是一定要对立,才是批判性思维。

钱教授洞察中国学生创造性思维发育的缺陷,在大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实属难能可贵。

但课程设置在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有瑕疵。作为一项教育改革建议(“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仅提高教,只字不提基教,会让人误以为,不需从小培养,只要在大学设此课程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批判性思维是有时间轴的,需要从小培养,到大学才培养,因缺少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的“基础”,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亡羊补牢,聊胜于无——实则难以大器晚成!

钱教授说:批判性思维“要体现在所有课程和所有培养环节中”。国内大学皆有围墙,教育要植根于社会和生活,批判性思维就应该没有课本,没有教室,没有围墙,因为“课程”就是生活。

总之,创造性(思维)不能教,更无法训练,只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宜截然区隔成游离状,要在有分有合中突出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性。

(作者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