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5/9 22:21:18 加入收藏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的追求是什么?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那么在这个话题里面,我有四个纲要要和大家说一说。第一个是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要跳出一家一户的家庭教育、要跳出学校的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的伟大意义。那么家庭教育的伟大意义,我们这里归纳出四个方面,一是要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来看家庭教育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段话,他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加强家庭教育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要看到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第三个坚持家庭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需要。总书记在2014年10月25号在曲阜发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家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家训、家风、家教当中。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第四个是我们要看到家庭就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总书记讲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生活的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作用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会生活在家庭当中。这一段话对于我们认识终身教育,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重大意义,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家庭生活的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生活的功能不可替代,家庭文明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三个不可替代,充分阐明了家庭对个体永恒的教育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他提示我们要站在人的全生命周期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家庭教育所承担的终身教育的独特意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比,有三个特点,更有基础性、更有深刻性,还加一个更有终身性,家庭教育是终身的事业。这是我要讲的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伟大意义。
第二个方面,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伟大使命。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想,我们学习总书记这个指示,还应该看到,家庭教育还是一个人永恒的学校,直到一个人生命的结束。我现在讲家庭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五个方面:第一个,首要的家庭教育的使命是建设和谐家庭,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就不会有真正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没有和谐家庭何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根基就在于和谐家庭本身。第二个家庭教育的任务,促进家庭成员健康成长,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是家长的健康成长。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说过一段话:“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早就的。”因为虔诚的成人阅读者,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成年人。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孩子阅读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现在中国人读书量是偏低的,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竞争力。成人读书的习惯,家庭读书的习惯,不够。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今天还好一些了。我们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交际能力、交往能力是弱的。这些能力从哪里来?美国哈佛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说:“那些经常跟小孩讲许多话,并在交流中与孩子平等对话的父母亲,会使他们的孩子拥有较优越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家庭教育的第二大使命是促进每个家庭人员的健康成长。第三个伟大使命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家风带动社风,家风带动国家风气,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我们必须通过建设优良家风来带动社会文明进步,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好家风来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第四个是家庭无疑承担着教育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家庭不仅仅是父母孕育新生命的殿堂,更是培育新一代的课堂。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养育着,更是孩子德行成长和人生理想的播种者。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进步;家长要关注学校的教育,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第五个,家庭教育的使命,是要与学校合作培养孩子,合作育人。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有一个著名的报告,它有一个结论: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着孩子的学校生活。大家注意,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着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背景和底色。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还有个发现,就是:学校老师看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度,可以准确的预测孩子未来的成就。就是家长对学校工作参与度可以准确地预测他的孩子的学业和社会成就。这就说明家校合作的重大意义。
第三个,我要和大家讲的,是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核心意义和根本方法。第一个是把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是总书记的要求。总书记认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15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广东召开国际家庭教育论坛,韩国的前教育部长文龙鳞做了一个报告,他讲的非常清楚,他说: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这话说的很绝对。为什么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因为道德学习是有关键期的,孩子道德学习的关键期是3到8岁,基本在十岁之前,道德的种子已经种下来了。大家想一想,孩子的道德教育是不是基本上是父母的责任,是家庭教育的使命。所以,对孩子来讲,未来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个,要把言传身教作为根本方法,家庭教育是不能靠说教的,就要靠行动、靠示范、靠活动、靠案例。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要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思想教育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家庭教育除了道德教育是核心之外,家庭教育要为课堂学习提供经验支撑。请大家注意:家庭教育不是重复学校的书本学习,它的重要使命不在这里,所以在去年,我提出一个观点: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不能混淆二者的边界,不能让家庭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任务,不能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主要着力点,第一个是道德教育,第二个是为孩子的书本学习提供经验支撑,也就是实践的支撑、生活的支撑、经验的支撑。今天大家都在学习芬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芬兰从2016年8月,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点是什么?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芬兰讲的现象教学就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就是跨学科教学。请注意,她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主题教学,也就是说不管是芬兰的,包括美国的吉姆教学,跨学科大家都认识到了,但是大家没有认识到第二个问题,她是基于生活的,基于实践的。这是世界课程改革共同的趋势。在这个地方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不能够相互取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书本教育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所以,在这里我点一下题目,家庭教育的任务在哪里?德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美育这个问题,美育是一种价值观念,我更想说的是美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家长与孩子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庭环境,过一种文明的生活,进行恰当的语言交际,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美育课程。还有读书、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包括曾子讲的“五日三省吾身”,对于生活经验的反思,人生经验的反思,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我叫做内省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归纳了这些方面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第二方面是劳动教育,第三个是体育,第四个是美育,第五个是读书,第六个是自然教育,第七是社会教育,第八是内省的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同质化,学校教育不能无边界地向家庭教育转移,这里有三个观念:第一个尊重教育的专业化, 教师进行的专业课程是不能交给家长去做的。第二个,在家庭教育领域里面,要更多的开展的是个性化的、实践性的教育。第三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协同性、协调性必须要重视,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够把学校教育把家庭教育的时间占满,现在是学校教育无限地向家庭教育里膨胀,必须要为学生的学习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有一个,充分发挥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没办法,这是一个社会现状,不仅中国,包括世界很多国家,所以说:“国家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是操纵在母亲手里。”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都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个,家校合作,建构家校合作共同体要有四个重要的关系。第一个,同心的关系,这是建构家校合作共同体的基础。什么是同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做到一个心眼,要想一件事情,就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容易“为了孩子好”这一共同价值取向上取得共识,但是在去功利化上达成共识实属不易,就是我们要为孩子想的更根本、更长远,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升学考试。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只有做到了去功利化,才能让这个共同体真正做到为孩子好,要引导家长懂得“成人才能成才”,成人是为了更好的成才,这是我们必须要强调的。第二个,建立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必须坚持同向的关系,这是建构共同体的标准。也就是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要做到“道和”,前面是“志同”,第二个是“道和”,说到底就是理念相同,思想一致。学校教育不能迎合家庭教育,现在非常糟糕,学校教育往往拿家长说事,家长怎么样怎么样。必须科学地引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让家长懂得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这是家长学校培养家长的重大使命。第三个是同行的关系。建构同行的关系是建构家校共同体的关键。所谓同行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到相互合作,学校、家庭成为伙伴。家长和老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资源,他们本身就是值得学习的,是孩子的榜样。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是扬长的关系,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是互补的关系,不能够共同干同一件事情;第三个,在课程教学上,学校、家庭要形成一种协作关系。第四个是同力的关系,做到真诚相互支持,各自做各自该做的事情。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