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来源:《物理与工程》 作者: 朱邦芬 已有0人评论  2017/7/8 21:44:12  加入收藏

确实如此。譬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和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每三年一届,将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自2009年正式参加以来,上海中学生(每届5000-6000随机取样的中学生参加,程度参差不齐,来自上海150多个学校,包括农民工子弟学校)已接连两届获得数学、科学和阅读世界第一。

这清楚表明,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但与“高均值”同时出现还有“标准差小”,也就是说,我国学生杰出人才比较稀缺,学得很差的人相对也较少。这种传授知识“均值高、标准差小”的现象与我们教育中的“大一统”和“一刀切”模式密切相关。

教育“一刀切”是把双刃剑:统一的标准使得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比较扎实的基础教育,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趋同式教育既造成许多学生负担较重,又十分不利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正如钱教授所指出,我国学生在人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还呈现“均值低”和“标准差大”的特点。

“均值低”是指人的素质的平均水平比较低,而“标准差大”表明,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其恶果已日益彰显。这方面教育的责任很大,但全归咎于教育也是荒谬的。

其次,在明白我国教育长处和短处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教育上削弱什么和增强什么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解决基本素质“低均值、高均方差”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里基本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解决传授知识和能力上的“低标准差”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问题。

为此,在中小学我们一方面应全面增强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减少与应试挂钩的大量“刷题”训练和过分的“死记硬背”。

我以为,我们教育部门目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降低均值,减小“均方差”;而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上基本无所作为,在科学素质培养和人的诚信教育上还有所倒退。某种程度上是在背道而驰。

第三,要认识负担轻重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一模一样的产品。世上没有两个人的背景、智力、能力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学业,不同学生感受到的负担会不同。

对一些人而言,现在中学的课程太容易,完全没有挑战性;而对有些人来讲,即使把目前课程进一步削减,他们还是觉得太难。

此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大学和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的科学基础也很不相同。

因而,我们需要因材施教。“一刀切”式的减负虽然容易实行,却非常不合理。

第四,对学生面对的压力和负担要“一分为二”。

人生总要经受“几回搏”以后才能成长起来,只要心理压力延续的时间不太长,压力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害。

我们的媒体报道有很多片面性,总是说美国中学生比我们轻松。实际上,美国最优秀的一批中学生十分拼搏,十二分努力。与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群体比较,美国最优秀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可能还要重一些。不同的是,他们的压力和负担很大程度是自找的,而我们的学生很多是家长或老师安排的。

第五,一刀切式的“减负”之所以无效的根源,在于我国文化、历史和社会传统,延续到当代演变为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追求。

此外,30多年来的独生子女这一基本国策的成功执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得独生子女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成为“4-2-1” 结构家庭关注焦点,这与过去多子女家庭的心态大为不同。

在此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高考是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可能被取代的主渠道。

在此制约下,如果不能破解改变“高考独木桥”,不能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中小学课程学习内容再精简,考题再简单,授课课时再减少,学生的负担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大幅度的减轻(最多消除由于教学不得法造成的负担,减轻大量刷题带来的额外负担)。

在“一刀切”教育模式和高考主导的大背景下,盲目地统一降低课业要求,只是使学生的平均知识水平下降,但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为进入名校(十多年前是进入高校)的激烈竞争基本上是由高考相对选优来决定的。

我们教育部门对于减负的认识误区,不仅没有带来学生负担的减轻,而且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我很担心由此导致的我国中学生科学教育的弱化,特别是物理教育的削弱。

在这些教育管理者的心目中,物理学的概念、思想、方法是最难学的,应该是减负的首选目标,他们由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正在给我国的科学教育带来严重的问题,对我国长远发展更将造成危害。

下面我通过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个例子是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

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物理新课标由共同必修和选修系列共12个模块构成,其中10个选修模块又分为3个系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展潜力及今后的职业需求”进行选修,实际上是为文科生、技校就业生和理科生分别设计的。学生只要学完2个必修模块(主要是力学知识)和一个选修模块共6学分就算高中物理课程合格。

新课标是有一些可取之处。表面看来,新课标减少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总量,同时似乎也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但事实上,学生对选修模块的选择仍然要服从高考指挥棒,服从于各个省市教育部门决定的高考方案。

根据新课标,中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当不系统和不完整(只有牛顿力学是必修的,其他部分,包括电磁学、光学、热学、近代物理等均为选修,特别是电磁学主要部分没有包含在必修内容中),导致了高中物理学科体系的“碎片化”和中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结构性欠缺。

此外,教学内容安排也脱离了人的认识过程,例如,必修模块中,在学生只有牛顿定律的基础上,紧接着就讲相对论时空观和微观世界中量子化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授也很困难,实际效果也不好。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教师、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新课标实施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物理的基础明显下降。由于各地对新课标选修模块的不同要求,还导致了高考命题的难度增加,使其公平性变差。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