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派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7/12 16:46:32 加入收藏
当前,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教育机会的普及向提高教育质量转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教育价值观的转型和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被3大教育谬论“绑架”的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
1.孩子不是可无限索取的工具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价值论上,已经被“教育工具论”绑架——
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
孩子成了学校的工具,学校通过孩子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声誉,获得奖赏;
孩子成了国家的工具,国家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强人力资本。
家庭的未来、民族素质、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础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位。
2.提倡教育要“吃苦”,而这些“苦”却多半没有意义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方法论上,已经被“教育吃苦论”所绑架——
在传统上,中国人历来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学习的果是甜的,学习本身是苦的”观念甚嚣尘上。
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人生观直接移植到儿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强调加班加点、大量训练,强调节假日补课等,这些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将教育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
3.仅减轻课业负担的“减负”让孩子越减越累
最后,要破除“教育减负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改革论上,已经被“教育减负论”所绑架——
长期以来,从表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科学和意义问题。
通俗地说,我们的学生苦的没道理、没价值。
“苦的没道理”是指我们的教育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苦的没价值”是指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简单地、机械地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非但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陷入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的怪圈。
从根本上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所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和结构,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发展。
(1)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
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同质化学习为有选择的个性化学习。
(3)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
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做“减法”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
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在未来,学校必将经过这五大变革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着眼于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1.变革学校内外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调整是主线,既要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也要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
(1)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
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2)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
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必须改变单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做法。
德育、体育、美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
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载体作用。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内外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