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本质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7/13 12:13:02  加入收藏

那么,为何我们在30年的时间里都无法理解终身教育的问题?

我们认识不够。

这与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这点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得到印证。

我在研究中国教育的时候,注意到了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早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就提到类似终身教育的说法,虽然当时还没有“终身教育”这个提法。但是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要有四句话。

马克思的第一句话是“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因为资本家要追求利润,就要改变生产线,所以技术不断变革。

第二句话是“大工业生产造成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正因为这种变革,生产线变革了,一部分工人就要被淘汰。

第三句话,“大工业生产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用体力劳动,而且能脑力劳动,而且知道生产过程的原理。

第四句话,“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这四句话里,蕴含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小生产社会,工业化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理解不了学习化新型社会的快速变革,理解不了终身教育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生产都是保守的。而未来的社会,则可以实现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岗位。但是从前,我们一辈子做一个螺丝钉,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千百年来每个农民一把锄头,一辈子守着一片土地。和大工业生产强调不断变化的生产方式绝缘。

因此到了90年代,我们的经济生产转型了,几百万工人下岗,我们才开始明白什么叫终身教育。

第二个时代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二个报告提出于1996年。七八十年代正值资本主义的黄金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接受教育以后能够增加生产力和财富,因此大家对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到了20世纪末,人们对21世纪寄予很大希望,希望21世纪能够解决所有的困难,所以就出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

期望21世纪经济能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个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开篇就指出,面对未来的众多挑战,教育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类可以借此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第三个时代——《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但是刚刚进入21世纪,911事件使德洛尔报告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出现了恐怖主义,而且越演越厉害,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一直到现在经济都没有很好地复苏,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世界的经济。

在这个情况下,第三个报告提出了反思教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恐怖主义的分子,还是培养热爱和平的人?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报告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和平、平等,尊重人的权益,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

教育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是要全人类共享,学习既是个人的事情,又是集体的事情。虽然现在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个人孤立起来,教育是一个集体的事。这个报告对教育工作者充满启示意义。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篇报告如今已出版成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离不开政治。就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里充满了理想主义,强调教育蕴含财富,但是最后这些设想却都落空了。但并非万能的教育,虽然不可能改变世界状况,却至少要有理想。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我们要培养热爱和平的,尊重人格,尊重别人的人。只有培养这种人,把人类的利益都放在自己身上,才有和平,才有大家的共赢。拒绝称霸,拒绝作为世界的警察。所以这份在新世纪提出的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报告,对全世界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报告。这三个时代,三个报告,引领了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也必定会影响教育的发展。

(本文系顾明远先生在“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