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陶西平:未来不再遥远——浅谈未来教育的模式

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8/9/2 11:32:33  加入收藏

陶西平 著名教育家、国家总督学顾问


对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坚持工具理性跟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学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和我国发展变化的理想的学校。目前世界大概存在着两个失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失衡。失衡会带来许多挑战,比如生态的挑战、经济发展的挑战、安全的挑战、贫富分化的挑战、道德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的挑战,这一系列的挑战都可能会对人类持续生存发展产生威胁。随着挑战而来的是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兴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千万不能够放松这种机遇,机遇是时不再来的”,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能懈怠。

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2015年9月25日,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一致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项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到2030年,人类的持续生存发展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纲领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增长一定要和社会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结合起来,不能单独考虑经济的发展;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不能够加剧社会的矛盾,特别是贫富的分化,同时也不能够破坏环境。在17个目标里;;,“目标四”尤为重要,就是教育目标,指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这个目标非常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公平和优质。公平和优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实际上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的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也有个进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提出了三个规划:第一个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是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可以把未来具体化,可以是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范围,也就是把这个阶段作为考虑未来教育的一个目标。它既是未来,而这个未来又不是很遥远的,这样就不会是在空谈未来教育。十九大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代代青年能否接力奋斗,需要教育和努力。

一、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我觉得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应该确定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时间范围内,如此,这个未来就比较具体化。在十九大期间,有人问陈部长,到2049年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陈部长对2049年的教育作了四点回答:中国的教育可能走到世界的中心,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到中国留学,汉语可能会成为国际交流中使用更多的语言,在制定教育规则的时候中国有更多的发言权。这是对2049年整个教育的设想,我们研究未来学校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范围之内研究。

另外,我觉得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研究未来学校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性,要对两个一百年期间,特别是对至2035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过《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计划》旨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和0-18岁儿童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可以看出,这个《计划》确定了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