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教育家颁奖盛典 >> 乡村教育家 >> 浏览文章

山区孩子高雅音乐教育的拓荒者——潘朝阳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任风敏 已有0人评论  2017/11/6 8:20:52  加入收藏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指运用“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动觉通道”等路径,形成的“单通道”、“双通道”或“多通道”音乐教学形式,它能把音乐教学中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应对新时代儿童音乐教育的积极尝试,通过唱、听、动等方式让孩子体验音乐的魅力,在表现与分享中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不仅仅表现在“视听”、“听唱”,还表现在音乐教学中的“律动”等音乐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让孩子乐在其中。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目的,就是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是指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到愉快,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特性。“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感到趣味,人的活动才能快乐地进行。趣味使得人乐于做某事,趣味是一种内心喜欢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让课堂洋溢着轻松与快乐、愉悦与舒畅,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快乐,少一些规矩和指令,幸福课堂的景象是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合作快乐,学习过程愉悦,知识习得轻松,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畅达和表达的灵动,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生命的欢乐”。我力图以鲜活的乡村音乐教学经验,提炼出音乐教育的新概念,以显性的音乐课堂形态展示音乐教师隐性的个人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认真研究自己的音乐课堂,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成长状态,努力实施课堂转型。扎根于自身的结构背景和文化现实,抛却浮躁,用心和专业精神传播音乐和美德,这需要永远的努力。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理念,对音乐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我的博士论文《我只是想让孩子喜欢音乐——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经过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三位教授盲审后,顺利通过了答辩,获得了答辩委员会评委的一致好评。2016年2月,《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被南京市教研室立项为市级教研课题。

2017年,我所在的乡镇金牛湖中心小学陈朝玉校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够担任他们学校的竹笛教师,每周二下午为孩子们上两节课。我不能推辞——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知识和技能辐射,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看着十几个孩子渴望的眼神,看到十几个期盼的家长,我感到重任在肩。除了每周二下午的授课,10月1日国庆节和每周六的下午,我都义务为孩子们上公益竹笛教学课。我们还建起了一个“笛声悠扬”的微信群,家长们实时把孩子的学习视频发给我,我在群里及时讲解指导。现在,我和家长、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家长高兴,孩子跃跃欲试,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支教真的在身边!

26年来,为了指导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为了学校合唱团、竖笛乐团、口琴合奏团的排练,我牺牲了不知多少个中午或周末的休息时间,没有拿过一分钱加班费,没有收过家长的一分钱。我深深地知道,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26年来,我有过很多次机会,或是调到城里学校任教,或是到培训班赚一些生活费补贴家用,或是辞职到大城市的民办学校任教以获得一份高薪,但我都放弃了。博士毕业后,有师范学院抛来了橄榄枝,希望我能去任教。通过了层层的面试、试讲等环节,对方也给予了丰厚的物质和学术研究条件,但看到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看到自己每天相处的学生,最终我还是不忍离去。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始终秉持宽厚仁善的待人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为学为人,在推动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做到让人生享受音乐,让音乐分享人生。

我以前的一位学生、现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任教的潘启勇,多年后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有的人,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他愿意把自己的世界分享给别人,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如果他恰好是一位老师,那他将永远不会被他的学生忘记”。我很庆幸,我曾经是他的老师!……

几年前,我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学生几经周折联系到我,她已经是一位孩子的妈妈,她给我打电话没有其它事,就是想请教如何为她的孩子买一支好的竖笛。……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者应该通过教育实现育人的目标。教育应该是适应受教育者的生活,而不是要让受教育者适应教育,教育不能以教育者的霸权来控制受教育者,教育一切是为了受教育者今天和明天幸福的生活。教育行为应当致力于诱导受教育者“热爱生活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教育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受教育者,促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以发展性的注重不具体的功能目标去引领具体的物化目标。”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音乐教师,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让山区娃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也能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我有责任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让音乐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对于一个乡村教师来说,支教就在身边!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一名音乐教师来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传播音乐的种子,努力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文化的熏陶,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他成长过程中应当享受的音乐教育!梁启超说过:“人生在世数十年,终不能一刻不活动,别的活动,都不免常常陷在烦恼里头,独有好学和好诲人,真是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若真能在这里得了趣味,还会厌吗?还会倦吗?”

我由衷地觉得,支教就在身边,为此,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个人简介:

潘朝阳,男,1968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仕金学校音乐教师。1992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博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南京市教育局授予南京市“希望田野优秀园丁”铜牌,2015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他长期在乡村薄弱学校任教,曾于1994年四处借债自费购买钢琴用于学校音乐教学八年。2001年辅导的竖笛合奏团在南京市竖笛合奏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0年辅导的中学生合唱团在南京市中学生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辅导的竖笛合奏团在南京市竖笛合奏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2015年,他被聘为教育部“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项目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团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连续三年为江苏省音乐骨干教师授课;曾参与江苏省音乐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参与江苏省职初音乐教师教育技能用书编写;他所倡导的“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理念,扎根于自身的结构背景和文化现实,抛却浮躁,用心和专业精神传播音乐和美德。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