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学生首位,素养为本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杨琳 已有0人评论  2018/1/1 11:11:27  加入收藏

 

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杨琳

建于 1993 年的石家庄 42 中,1999 年升格为河北省重点中学,2002 年获批“河北国际学校”校牌,2005 年形成国际化办学格局。2015 年被石家庄市教育局评为石家庄市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考省示范性高中公助生录取率多年位于全市前列;高考本一率连年攀升,连续十九次被授予“石家庄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十届荣膺“河北省文明单位”。

学校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更新理念,开拓创新,勇立潮头,展望未来,以国际化办学视野,放眼学生未来成长,为中外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在于以“悦天性 育英才”为核心理念、“释放多元潜能 成就卓越人生”为校训,把学生快乐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把幸福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以高品质立校、国际化办学的策略培养全面发展的阳光学子、学有所长的国际人才;在于树立“学生首位、素养为本”的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探索并总结“四十二中经验”。

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创新力度,扎扎实实地开展行动研究,把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形成民主高效教学理念,突出课堂教学“民主化”,科学有序推进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四环八步模式,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培养学生优秀人才品质。

下面就高效课堂建设做出汇报。

一、深入研究教学常态,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多次听评课和教学研究,我们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的活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教法多样,而“学的活动”则被动、机械、单调,课内外难以形成完整的结构。教学过程的推进主要依靠教师教学,而不是学生自身的自学、思考、探究。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单向预设并主观讲析、强势操纵的行为,没有学生自己的真实学习活动。学生学得不充分,只能在课外作业上用功,这就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成为改革教学、提高效率的“拦路虎”。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与落实”为切入点——备课重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行为是组织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后反思是思考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建立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过程的课堂模式。思考学生需要学什么,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引领学生充分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才能立足课堂学习,落实学科教育目标。

二、深化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形成民主高效理念和四环八步模式。

我校在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主化”为突破口,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突出三种意识

民主化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三种意识。①学生本位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行为都围绕学生进行,落实课程标准三维目标。②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科知识的引领者、课堂气氛的调节者,热爱、信任学生,充分关注学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期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③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不是被动参与,而是和教师一道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只是起到引领、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它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把教学当做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巩固。

在民主、高效教学理念引领下,通过创设和谐、真实的教学情境,采用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灵活开放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元化教学结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争论、质疑、展示。以文本为蓝本,开展大量的研究、交流、展示活动,训练各种能力,共同探索、求知,注重课堂生成,丰富发展课程。

2.构建教学模式

2006 年提出“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启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依据课标、内容、学情,从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准确把握目标和过程。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学过程,改变课堂中教师的不合理组织方式和不合理思维方式,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2007 年,以“民主高效课堂”的理念为基础,完善教学模式。自此,“民主高效课堂”改革实践,为学校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四环八步”教学模式,是指引入目标,内容概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释疑;归纳总结、检测评价。基于把课堂的大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合作、提问、讲解、展示、补充、质疑,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做到学会、会学、乐学、活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素养为根本,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为学生学习搭建平台和提供过程保障。

实践证明,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需要,师生成长的需要。以教学理念的转变,以教学模式为抓手,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过去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的过程,转变为学生经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总结、归纳、交流等自主学习过程。各学科以此为参照,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设计并实施教学改革。

三、系统研究过程性措施,全面推动改革进程

在推进民主高效教学改革中,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性措施。

1.加强小组建设,培养和使用好小组长。这些“小老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组内同学遇到的中等难度问题,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能够协助我们进行课堂管理。合理、多元化、多维度评价小组和组内的每一个成员,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长久动力系统。及时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组员,采用晋级制或将过程性评价转化为成绩累计与学生评定等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的动力更加持久。

2.设计辅助工具“导学案”。导学案是践行我校教学模式的很好载体。制定导学案的细节要求;导学案的关键点是学习目标的设置和对学习过程的引领。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学案不同于教案,体现对学生引领和启发的过程,是引领学习的资源。按照教师设计的“路标”,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逐步把课本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3.教会学生利用“错题本”,记载、展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研究并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通过“错题研究与交流”,凸现纠错的示范性、过程性和互动性,由学生完成问题诊断、挖错纠错、变式探究和总结提升,努力让学生在互动式的过程分析、探索性的问题讨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指导学生“解后反思”,逐步训练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在开展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研究的同时,在作业方面探索“预习作业化,作业学案化”。

四、以课堂观察为导向推动课堂转型,彰显高效课堂特色。

立足教研活动和听评课等方式,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内化学校民主高效理念和四环八步模式。通过课堂大比武、教学艺术节、常态听评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精细化观察,逐步培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实践模式、把握课堂细节的能力。

1. 观察教师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观察点落在教师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观察学生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教学设计中能否体现民主高效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教师在平时是否训练学生如何自学,训练到什么程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平时每节课中一点一滴训练出来的。

2. 观察师生是否多元互动高效课堂从内容上有深度,有拓展,有生成;从形式上有丰富多彩的学生表现,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有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内容产生的机智性行动。在“动”

的过程中,实现课堂“鲜活化”、“生态化”,实现学习过程、结果最优化。

3. 观察多个学习维度

观察自学质疑中“学的深度”、讨论领悟中“学的效度”、展示分享中“学的广度”、检测巩固中“学的精度”以及评价提升中“学的高度”。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情感。观察教师是否通过激发、激活学生展示的欲望、学习的成就感、思维的活力、辩论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张扬自我,秀出风采。

4. 观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观察点落在小组合作的秩序和有效性,观察小组合作中对问题的讨论是否真实,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集中在解决难点的层面。观察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调控与评价手段,对于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

5. 观察教师的点拨艺术

对于教师点拨是否有效,观察点落在教师点拨的问题是不是落在学生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的点拨是否到位,是否注重拓展、延伸。从更高层次讲,点拨过程是否在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概括、学会应用、学到学科思想等。要“点”到为止,而且善于“留白”。

观察教师是否敏于捕捉生成时机,敢于调整预设的“步履”,善于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得到有价值的收获。课堂的精彩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展现出来的,是从学生开始、到学生结束的。教师与学生从容对话,平等交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收获自我,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6. 观察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加工

观察教师能否研究学情,教材把握到位,科学加工和整合。学案设计合理。问题设置围绕核心知识,具有思维含量,突出重点、揭示本质。

7.  观察目标导向与达成

观察教师能否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落实于教学全过程;能否引领学生总结当堂学习收获,课堂练习成功率较高,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得到形成与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8.  观察教师基本素质

教学语言精炼、切中要害,组织学习活动的指令清晰、准确、具体、简练;板书规范、内容精要、脉络清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态亲切、庄重、大方、自然。科学、准确、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有各环节的具体目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的内容,落实于课堂改进。

我校还提出“变革课堂学习方式催生力量”,包括“怎样基于学情的视角展开教学”“如何关注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如何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等专题。带领老师们开展“备课追问”“教案学案追问”“习题追问”“课堂效率追问”“测验讲评追问”“作业反馈追问”等,促使教学教研工作精细化,促进教学改革深度发展。

多年的实践表明,课堂转型引领学生走上主动学习、敢于创造的星光大道,让学生从“静”的旁观者变为“动”的参与者。教师重视小组合作,搭建有高度的舞台;设计主问题,搭建有热度的舞台;鼓励学生质疑,搭建有深度的舞台;把课堂的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辉映,学习的激情熊熊燃烧。

五、全面推动学校工作,助推高效课堂改革。

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从艰难地提出到逐步尝试并成熟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教学实践的大胆探索。学校紧紧抓住内涵发展,立足学校国际化特点,做大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大文章,为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特色化办学提供强大的持续动力。

1. 推进学校管理精细化

我校深化年级组管理改革,探索级部管理形式。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督促检查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秩序和教研活动。在年级组试行“双轨制”运行管理模式,定位年级主任、级部主任职责,增强年级组自身管理能力。教学处、年级组制定了“把合作放在首位,把竞争作为手段,以评价为方式”的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引导级部管理良性发展。秉承“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的理念,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教师量化评价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由接受学校管理向自主管理方向的转化。在评教评学工作中,采取量化和文本两种形式,量化数据从年级组、学科组、班级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文本中找出问题,集体指导或个别谈话相结合,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渠道、科学地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剖析和反思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强化常态教研活动管理。校级领导通过现代化手段抽查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情况,检查督促措施落实到位。每月召开全校教研组长会议,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加大课程研究和行动研究力度,巩固并增强校本成果。加强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目标性,确定典型课例和中心发言人,精心规划,有效组织,不搞形式、强化实效,创造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2. 推进师资队伍优质化

我校多年来坚持聘请专家来校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等方式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育理念,开阔教师视野。举办五届读书论坛,大力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推进教师通过读书在反思中成长。师德方面,举行“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教师们叙述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故事,抒发教师的爱心与责任,也引导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激发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铺“路”架“桥”,打造“名师工程”。学校全力支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大赛、培训、研讨会、评优课等,为教师们搭建广阔的成长舞台。利用学校国际交流项目,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学校争取机会让教师到国外研修,近百名教师曾赴美、英、日等国学习。

3.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我校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初高中所有教室安装触控一体机,提倡微课制作及其运用,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品质。立足新课改的需要,开发学校层面的资源管理及共享平台,并通过完善学科资源库,链接学科课程大数据,有效促进教学,推动课程改革,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4. 推进教学研究专题化

我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承担各级各类课题。教师们深入研究学科内容,立足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扎实开展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初中英语扩大课外句子输入的有效性研究》、《把中华吟诵引入古诗文教学的探索》等省级规划课题获准立项。市级个人课题《初二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利用自制教具促进初中物理学习的实践研究》获批后,扎实开展研究,取得科研成果。

5.推进常规运行机制化

探索“布置、检查、反馈、整改、评价、坚持”系统流程机制化运行,构建常规运行机制文化。早晚自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制与实际使用等,按照流程运作,力求效率,力求品质。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我校继续立足课堂教学,推进教育创新,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学校课程改革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课程管理能力,构建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共享机制,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制度建设。围绕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新秩序,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