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高书国:党的教育方针百年演进的战略逻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22/1/4 19:45:30  加入收藏

二、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政治逻辑

政治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服从并服务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促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战略任务的政治正当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是打赢战争,实现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是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就提出了“培养将来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国建设者,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建设者”的目标。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战争阶段转入建设阶段的核心使命和政治担当,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逻辑恰恰体现于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培养“为谁服务”的人。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党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典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总体研判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回答和解决教育服务方向问题的最初答案。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两个关键词,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党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服务的特征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在教育领域,人们推翻了“左”的错误下形成的“两个估计”,率先从指导思想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使教育事业在短期内重新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教育发展重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上。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战略命题,这为我国教育发展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两个服务”正式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

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党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积淀的过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理念。实现党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和培养目标的显著特征。

3.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表现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育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经过几代领导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整体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全面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