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Patricia Carroll:基于证据的差异化教学

来源: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作者: Patricia Carroll 已有0人评论  2016/12/12 10:44:03  加入收藏

  我们来看一下21世纪同伴合作的这样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从很多视角来看,经过合成后让它们产生联系,然后用证据来佐证他们的论点。我们今天来看一下四年级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如何问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他们如何合成所有的信息点然后理解课文。

  我先给大家讲一下美国的背景,我们从幼儿园到三年级,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些例子,孩子们开始学着去念东西,就是像搭积木的那一部分,我们管这部分叫做“阅读中学”,可以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脸,这就是阅读变成第二级别的时候,所以我们用我们的阅读技能来让别的作者把他们的想法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花很多的时间来检验我们的三年级的学生,来看他们是不是对这个转变已经做了足够的好的准备。然后我们的老师他们教阅读的时候,三、四、五这个级别,也就是9、10、11岁的这些小孩子,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让老师特别注意学生们的技阅读能力,因为这样的话老师就可以快速干预,能够提供帮助,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到达第二级别。

  核心素养方面,在加州这边的执行情况是这样的,有三个标准,对于科学课里面的课文,孩子们需要特别关注细节,关注课文里面特别细微的细节,特别是怎么去参考作者所想传达的的东西,根据自己以前所有的经历进行联想,然后进行一些猜测。天哪,我告诉大家,这种问题在标准化考试里面大家最喜欢用的就是暗含内涵的一些考试内容,怎么去让大家联想、猜测,根据上下文的情境,让大家去猜下面的答案。另外也让学生解释这个作者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或者是理由,或者是证据来支持某一个点。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必须有办法能够去集合一些信息。

  我们怎么帮助老师注意到他们的学生的能力还尚未达到,怎么样能够帮助他们在口语或者是其他的方面能够去发展这种批判性思维,怎么能有个性化的或者是差别化的进行教育呢?就是我们能真正触及到每个同学的心灵,根据不同的水平,能够让大家去达到,学到这些知识。首先,我们必须能够辨认出学生的需求。用这些评价工具帮助我们得到证据,然后两个星期、四个星期、六个星期做下来,到一年就可以找到支持证据。另外我们还有每个星期一些不同的目标,我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另外就是还要收集所有的证据,然后来持续不断地进行评价。我们这个星期非常有幸地去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参观,课堂是非常积极动态的,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发言,积极地参与,如果需要帮助的话,老师也在帮助他们,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新的思想,就是一旦要是有新思想的话,怎么去帮助他们。

  我们必须帮助老师来理解他们,老师们得知道一个具有模型的熟练阅读,因为现在孩子们不太会进行阅读了,现在大家读的都是什么博客,这些非常短的几十个字以内的这样的东西。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清楚地指出来一些表达的提示,比如说哪一些字是斜体字,还有的是逗号或者是什么符号。另外,需要增加孩子们能有更长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是怎么进行评价的,怎么去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我们对师范生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我们让成千上万的学生们读了一个关于工程学的一篇课文,他们在其他的数据库里面出现了这样的,其他的学生读的情况以后,我们抽出来以后,最后创造了一个基准。每两个星期、六个星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读的情况、是否达到这个熟练度的平均标准再进行微调,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我们这种熟练度的这种信息来把学生分组,当然有更好的目标。可以注意到这里有三个组,A组学一些高频度出现的词,就是一些常见词,这样更多的人是听见声音联想的。再往下走,他们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帮助,我当然不希望这三组都发展的速度相同,我希望我的分数比较差的这个组要进步非常快才可以,这样的话等到四年级期末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速率一块儿毕业。

  另外,让我们的师范生能够有更多的反馈,从这个反馈当中得到信息,让他们能够因材施教。像刚才这种阅读能力是否熟练的测试就是其中的一种测试,当然还有音和字的联系等等,所有的词根的用法,用同样的评估方法也可以去进行测试。它就像量血压一样,也是一个总体的测试当中的一部分。

  我也希望我们的师范生,就是将来的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当中,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注意到有些学生阅读很差。我们希望老师能有顺畅的课堂教学能力,这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平衡所有学生的参与度,比如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三组、四组,有不同的角色,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角色。另外就是还要在阅读当中进行评估,如果要是问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每个人回答一遍的话,那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有的时候让他们有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之间问或者答的话,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有一些方法也可以让老师们更加注意到学生们在做什么。

  总结一下,怎么能够帮助这些老师注意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使我们不管是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评价,都能够更多地去从中监控。

  我来讲一下我们做的一个案例,我们的师范生将来是想当老师的,将来他们怎么把这些信息运用到教学中,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回顾、反思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中国的学校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给老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经常开研讨会进行协作。我觉得非常激动,这个理念我会带回到美国宣传的:我们还应该给老师一些正规的指导,不光是教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学以致用。我们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工作当中的不足,能够重新改正这些错误,然后能够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前面我提到我参与的项目是有三个大学参与的,佛罗里达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还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波尔多市典型和非典型的学校有15个教师参与,都是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教师。我们这个项目在考虑怎么重新聚焦,能够提升特殊教育的阅读教学能力。我们从全世界收集了很多数据,一起共同备课,根据这些新的策略来进行数据的匹配。

  受到引导以后,怎么能够辨认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在这部分做得非常好。在左边的这个地方,就是关于师范生职业发展方面的,我们要教会他们知道学生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学到什么,将来怎么到时候能够评价,他们已经学会了。另外,就是用录像来进行教学,选什么课程,教得怎么样,最后进行自我评价。我们把我们的研究生派出去,录下来这些课程,这些讲课老师自己看了这些录像以后再进行评价,觉得做得怎么样,学生们反映如何。老师们被拍了录像以后,都会比较关注自己长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那天耳环是不是有点偏了……但是老师最终不会关注他们自己,而是看到学生,发现有一些学生是不说话的,而有些学生非常积极。有的老师就说,我已经注意到了,但是他一直不说话,而有一个一直举手。所以一旦老师注意到学生在干什么,我们就开始有许多的反思,看到底学生们是对于学习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师教育者这个时候开始跟教师进行对话,他们互相交流,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下面我怎么可以帮助你进行课程规划。你可以想象,这个老师拿到这些数据以后再回去再重新教,我们又一次拍下录像,在一个学期里重复很多次,每一次大家都进行反思。最后有一次面访,发现经过引导的和没有经过引导的差别很大。

  可能大家对师范教育非常感兴趣。老师其实也是学生这么一种身份,大家可能都知道“性格特征”。第一,有一种老师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学生,他们有点排斥这种自我观察的过程,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实践有点排斥,因为他们觉得已经教了4-5年了,他们会说:“你知道吗?我们又不是不会教,我们应该足够可以了。”另外一组老师他们是一些新的学生,他们很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希望有这种自我观察的机会,但是只是在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别人去观察,就是需要有提前准备的,所以这些老师比较关注在标准化考试以外的课程。有些老师是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所以他们更愿意紧跟大纲走,不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方式。右上角的老师是属于社区为主的学者,他们很开放,愿意自我观察,也愿意跟其他老师交流。他们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孩子们所有的表现,但是他们注意到孩子们学习时很开心的样子,他们觉得非常喜欢,非常感动,所以他们更多愿意像社区大妈那样去教学。右下方的就是我们希望所有老师都成为的这种老师,也就是“学者+研究者”身份的老师,他们非常开放,愿意自我观察,也愿意学习新的方式,然后能够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他们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也非常激动的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他们把个人的成功跟学生的成功紧密相连。比如说,这些老师能够把以前的经验跟新的知识连接起来,然后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微调。他们在反思时说过这些话:“他说我把我的孩子们重新分组了,现在我的课堂教得真是学生们需要的了。”这是很多教师教育者给我们的支持。

  第二是说“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弄好了,来看看新的方法能不能引起很大的不同”。我现在看到,有的说孩子们学不会,我能做什么呢?另外一个人说“你必须想办法能够把这个知识传给他们,让他们能懂,你必须要尝试15种不同的方式,或者是50种不同的方式,但是要一直试,直到他们能理解为止”。这就是特殊教育或者早期阅读老师的反思。我觉得通过这些言语也能听到,我们作为师范生老师的心里话,想想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怎样才能重塑我们的课堂用语,我们的备课,我们的考试,我们与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反思的机会。所以作为师范生的老师,我想要求大家接受这个挑战,就是能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者,因为我们是给学生做榜样的,我们也需要学生贡献的一些信息,来帮助我们变成好的老师,让每个孩子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我们一起能够帮助老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优势,他们的需求、应用、证据,通过我们所有的评价,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策略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老师的生活,从你意识到你这一生都是一个教育学者那一天才开始。谢谢大家! 

  根据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14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