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芬兰教育课改历程:从集权到分权,从标准到个性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蔡瑜琢 田梦等 已有0人评论  2017/2/6 8:51:31  加入收藏

  延续1985年以来的课程实施传统,2014年的国家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体系进行细化和本土化实施。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院长接受了对这一问题的访谈,他认为这样的三级体系体现的是教育管理中的系统化思维。国家核心课程的作用是,奠定当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援引教育政策法规和设定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

  同时,为了保障均衡的教学质量,国家核心课程粗略地规定了学科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然而,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对国家核心课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补充,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才能真正落实。例如,结合地方教育目标和人口结构特质,制订学生福祉保障方案、特殊教育方案、选修课方案等。

  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开发虽然遵循先后顺序,但三者并非完全割裂,在国家课程草案出台时全社会都有权进行探讨和反馈。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每个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建工作坊,在对话的过程中确立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协定。当地方课程雏形建立后,学校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制订详细的年度教学计划,重要意见可以反馈纳入地方课程中,形成一个三环相扣的工作流程。

  除了教育部门和学校之外,大学师范教育学院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教学专家对教材的开发等,都为新课程的实施做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保障。一言以概之,芬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上而下引领、由下而上实施、利益相关者从旁协助的流程体系。

  此外,此次芬兰的教育改革不仅有其历史渊源,更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及面向未来。新课程是为了适应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生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而制定的。

  具体来讲,芬兰人看到了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芬兰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满意度不高。二是芬兰的PISA排名近年来有下滑趋势。三是芬兰学生的学习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PISA测试对学习策略使用的调查表明,芬兰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率低于OECD平均水平。

  为此,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11年发布的报告《充满机遇的学校:发挥每个学生的全部潜能》中对芬兰基础教育的现状做了反思和展望,指出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社会形态、职场要求和教育技术给芬兰学校带来的新要求,需要发展学生的七项横贯能力,分别为: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数字化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这都是高度个性化的21世纪技能,用传统的标准化评价手段难以测量。本次改革中一个重要手段——现象式教学,也意在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打通学科边界,连接课程学习与生活,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此次2014年国家核心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但核心理念依旧秉承了芬兰历来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了很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而非朝令夕改式的课程改革。

  这些核心理念包括:(1)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价值,并使他们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最大发挥。(2)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辅助学生自己独立地行为,承担责任和义务。(3)让学生成为构建学习环境的主人,参与到学习设计的各个环节,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4)帮助学生把自己发展成一个独立自主、关爱他人、守法遵纪、捍卫民主的公民,培养他们有利于构建可持续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5)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兴趣激发,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如讲授式、合作式、探索发现式、游戏式、艺术式、现象式教学等,提高学习乐趣。(6)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以不变应未来之变。

  尽管芬兰的这次新课改刚实施不到半年,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理解了这些,我们站在中国的立场重新审视芬兰本次课程改革时,就可以透过各种新鲜的概念,更好地理解这场改革的本质。

  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改革本身的延续性和系统性。芬兰此次改革是在历次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现实问题而开展实施的,一直延续的是从集权到分权、从标准到个性化的传统。改革过程让各个层级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协同系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合作。

  第二,对于高度个性化的21世纪技能的关注,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只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芬兰提出的现象教学,是试图回应这一时代需求的策略之一,而各个国家也有各自的探索和尝试,如项目学习、主题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某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达成实现21世纪技能培养的目标,如果能,要如何达成,关键环节何在,能否融入我们已有的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在哪些方面有局限……只有这样,在学习他国经验时,我们方能真正地取其精华。

   (蔡瑜琢,芬兰坦佩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田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唐鑫,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滕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