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德国难解普通教育公平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毛小红 已有0人评论  2017/3/6 15:10:23  加入收藏

  除此之外,大量移民、难民的涌入以及残障儿童全纳教育模式的引入,导致德国学生群体的异质化现象加剧。2011年,参加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的学生中,有27.7%的学生有移民背景。2015年这一比例高达33.7%。在学生个体呈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不受语言、文化、性别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能够接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以及如何推动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体制,是德国教育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师不仅仅是在为某个班级、某个小组或某个年级上课,而是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个体上课。这对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测试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国际对比研究中,德国教育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德国学校每11个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近一半教师不会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由于学校硬件维护成本高,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教育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成效也曾持怀疑和观望态度。2016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开展了一项名为“未来教育观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教育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应对21世纪的教育挑战;86%的德国人希望中小学更多地开展信息化教育。

  不断出台应对措施

  努力改善教育现状

  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计划,如“学困生促进计划”“优等生培养计划”“教育信息化战略”等,希望借此能够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008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学困生促进计划”,2010正式确定为“学困生促进战略”,旨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和成效,降低中学肄业生的数量和比例,优化其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可能性。该战略要求学校加强学困生的问题诊断和专业咨询工作,鼓励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如语言课、阅读课、融入课程、特教课程。学校可与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救助中心、社区、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德国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将关注力集中在学困生,但优等生的培养和促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与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结果都表明,德国优等生比例不高。

  对于此类学生,德国一直有早上学、跳级、假期创新营、大学先修课等做法,但人们认为在过去几年重视学困生成绩改善的大背景下,优等生是“被遗忘的好学生”。

  2016年,德国联邦和各州共同倡议,计划在未来十年投入1.25亿欧元,专门资助学校对优等生和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额外教学。第一步,由德国各州选出试点学校,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并制订专门的教学方案;第二步,各州负责对学校进行指导,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才辨识能力和指导能力。联邦教研部委托科研团队对试点学校进行跟踪调研和学术指导,负责开发课程材料,供学校使用。

  为提高中小学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德国洪堡大学教育事业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发了“中小学在线自评体系”,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和督导等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教学、课程、管理的分类评估。以教学为例,主要从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学习效果预期、纠错方式、课堂管理、时间运用、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邀请学生对教学进行反馈,然后授课教师再根据反馈结果完善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德国联邦教研部也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未来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

  2016年11月,德国联邦教研部公布“数字一揽子资助计划”,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由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共同合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至2021年,德国联邦政府计划投入50亿欧元,资助4万所公、私立学校优化信息技术设施,包括宽带连接、无线网端口以及手提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采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治标未治本

  近年来,德国教育体制虽有变化,但仅是一些小改革。教育科学界所获得的认识并没有真正推动德国教育体制的大改革。各类措施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德国“联邦制”的教育体制从顶层设计上限制了联邦各州之间的有效竞争,不利于全方位改善德国教育现状,提升德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但在现行教育体制框架下,德国联邦政府努力加大统筹力度,发挥联邦财政更大的作用,正逐步形成新型教育财政制度。德国各州和城镇财政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负,使州层面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德国财政的功能除提供各类助学、助教和助研之外,涉及改善学校硬件条件,委托独立科研团队为各项科研和教学改革进行跟踪调研,政府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再对改革进行新的定位和调整,形成了“改革、评估、再改革”的优化教育管理体系。

  从德国普通教育改革的推进来看,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接受相同的教育,而是要让每一位受教育者不受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影响,在学校就能获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选择性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不应加剧社会贫富分化,而应成为消除社会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

  当然,制定教育政策要谨防急功近利,不能将提高学生成绩设为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程质量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而不应被国际大规模测试牵着鼻子走,过分追求成绩和分数,容易忽视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培养以及教育机构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毛小红,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0
0
关键字:德国 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