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外滩教育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8/6/15 8:08:57 加入收藏
丹麦幼儿园对游戏的态度,与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有所不同。“寓教于乐”的出发点是教育,而用玩乐作为包装。而“玩中学”重视的是孩子真正的玩,学习只是自然的后果。我们的讲师丽萨的金句是“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
Lisa老师创造的儿童戏剧表演
然而,近年来由于科技革命和PISA测试带来的“教育恐慌”,社会上对儿童以玩为主的教育方法产生质疑,担心会降低教育质量和竞争力。新法案重申和确定这一价值,意义重大。
这也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丹麦奥胡斯大学Dion Sommer教授在多国做的研究,认为儿童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并非越早越好,结论是 “Early start-Later loss” ——早期开始,后期失去 。
这意味着要清楚地认识幼儿教育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应当追求的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得未来。
/ PISA测试 /
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开展的针对15岁青少年科学、数学、阅读三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每三年一次。中国2009年由上海参测获得第一,2012年继续夺冠。此前的PISA冠军多为芬兰。2015年的测试,中国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四省联队获第十名。经查,丹麦的PISA成绩大约在第十名上下。
关注孩子的权利和影响
在孩子看来他们自己是有独特价值的,这是对个体和个性化的关注。由于儿童生而不同,因此不应追求整齐划一和标准化,孩子有权不高兴,有权选择不参与活动,有个人的兴趣爱好,老师需看的只是看到TA、陪伴TA。
因而,丹麦幼儿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是接纳、包容 ,相对而言是我们不常用的。
丹麦幼儿园:可以不高兴的儿童
一位丹麦教授介绍他发现的两国幼儿教育的异同,虽然难免以偏概全,但还是很生动的。
丹麦老师关注每个儿童的说法,中国老师则倾向于关注表达最好、做的最好的孩子。
丹麦的儿童教育是过程导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参与和情绪,结果并不重要;中国则是结果导向,要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丹麦的幼儿园孩子与老师相互尊重,合作完成活动,中国老师则是教导和维系孩子的纪律。
丹麦的老师认为孩子天生不同,每个人应该做自己;中国的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做到最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