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 >> 浏览文章

《快乐化学——实验中的化学启蒙》(修订版)介绍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胡明涛 范增民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6:01:36  加入收藏

  4.1学习的实践性符合生命的本能

  用该书学化学学得快乐,最主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愿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表现欲、创造欲、成功欲。

该书设计各类实验共84个,贯彻了“先做后学”实践第一的化学学习路线。以实验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实践本质的“三种对话”的学习方法——动手实验(与客观世界对话的物质性实践)、交流讨论(与同伴对话的社会性实践)、潜心思考(与自身对话的反身性实践)。动手实验学化学是化学课程转变学习方式的真实突破,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切实途径,是该书化学启蒙教育的最大特点,与以“符号讲练为主”的化学启蒙形成鲜明对照。

  本书动手实验学化学的启蒙路线,强烈表达了我们的如下意愿或论断:“学科教学只有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的学习生活才能实现快乐学习,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教师的生存状态才能解决素质教育问题。”

  4.2克服理解的困难

  4.2.1符合学习的固有规律

  知识的生成是“行为把握—图像把握—符号把握”的正向过程,知识的应用是其反向过程。

  在生成知识的过程中,该书把形成概念、学习理论、掌握符号都和实验锚定起来,一个个亲自动手实验的“行为”及其实验后的合作交流、深入思考,在“行为把握”形成“图像把握”的基础上,再迅速转变为“符号把握”。由此让学生把握了一个鲜活、整体、有生命力的启蒙化学。实验中迸发出来的想法都是生动真实的,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一个新的思想的产生,表现为一种智慧,我们力求让书中的核心知识都体现出实验启发、观念引领的智慧过程。

  4.2.2按照化学历史发展逻辑组织教学内容,重演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该书努力体现历史主义风格,让道听途说形成的认识“归零”,找寻“源头”,追求“原创”,说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该书知识的整体脉络看,由“物质燃烧的氧化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到“原子分子理论”,此后再发展到“电子理论”,这些知识的呈现次序都是遵照化学发展的历史顺序组织的;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看,该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是通过动手实验的启发和故事的召唤,吸引学生到科学家研究的“现场”,“参与”到这些知识结论的生成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第25节“滴水藏海 沙有洞天——原子的构成”就是一个最为鲜明的例子。这样该书就把学生从死记知识结论(符号)的混沌中解放出来而变得豁然开朗,也就用不断深化的问题将“识记”转变为“智慧”,以“过程方法”目标为枢纽来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2.3采用隐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尽可能多地采用比喻和类比,用比喻和类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桥,这个隐喻之桥让学生觉得化学易学易懂。比如,用一堆钱币不管怎样重组总值不变来比喻质量守恒定律;用单词拆分的字母可以组成新的单词、用哈雷摩托车的著名广告图说明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另外设计了许多诸如“原子与元素,如同: 与 _____”等类似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对元素等难于理解的概念的理解。

  该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触手可及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化学倍感亲切、实用。

  书中提供了“理解行为化”“思维可视化”“抽象内容具体化”的多种学习策略,比如,让学生通过画图、举例、解说、类比、比喻、表演、操作等手段完成自己的理解。 

  4.3知识的包装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4.3.1把学习比作旅游探险

  该书通过“远方的风景”“行囊装备”“踏上旅途”“快乐动手做”“交流讨论”“思想驿站”“课外链接”等栏目,把学习演绎为旅游探险活动。

  多用图、表说话,用更为直观的视频、动画和更有趣的相声、小品等形式表现知识内容,学生反映有趣,好玩。

语言风趣、新奇、生动,学生读之亲切,学之有趣。

0
0
关键字:快乐化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