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 >> 浏览文章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项目研究作业改革的几点做法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1人评论  2017/2/2 11:44:37  加入收藏

    (3)怎样回答学生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批阅这类开放性作业对老师们是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要求尽可能多的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回应,并提供了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如果学生的问题恰好是下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如前所述。

  ②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通过动手实验能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用实验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方案,视实验的难易程度而定。实验可安排在课上,更多的安排在课外,或作为家庭实验,有意义的实验可布置给全体学生。

  ③有些简单问题,事实性的,没有探讨价值的,我们知道答案的,可以直接告诉答案,帮助学生增加一些事实性知识。或者提供获得答案的路径,或方向,让学生自己获得。

  ④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猜想,相互合作解答问题。

  ⑤有很多问题,即便教师告诉答案,学生因知识基础欠缺还不能理解,那就先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慢慢就会探究清楚。

  ⑥不管能否反馈答案,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肯定学生问题的价值,比如,不论学生从什么角度对观察化学变化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都要说明这个角度的问题与后续学习的联系。比如,这个问题涉及参加变化的反应物的性质,这会和它们的组成、结构有关;这类问题与反应物的状态、浓度有关;这类问题涉及反应的条件;这类问题涉及反应的能量或质量……而这些有关反应物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条件、反应中的能量、质量的问题正是我们要对化学变化陆续学习研究的地方,让学生感到我们所问的恰好就是今后要学习的啊。会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

  以下为曲阜杏坛中学甄静文老师所教学生在学过第24节内容后提交的问题作业及回复(问题前是学生姓名,括号里的楷体字为甄老师的回复):

  姚佳乐:

  2个氧原子怎样结合到一起成为稳定的氧分子呢?二氧化碳如何形成的(把25节先看一看?)

  张晓琰:

  1. 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结合形成调味品?(现在的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多数是人工合成的

  2. 为什么处于外层的电子能量较强(高)?(受原子核的吸引束缚作用弱)

  3. 原子结合成分子是否也像离子、原子一样?(把25节先看一看?)

  邱莲:

  1. 为什么核外电子最内层最多不超过2个?3个、4个不行吗?(P195请参考)

  2. 为什么“贵族”不屑于和“平民”接触,叫做化学惰性?我觉得化学傲性更好一些。

  孔雨馨:为什么两个原子结合核外最外层电子少的会给核外最外层电子我的结合成“贵族”?(我还没想好怎么说,你也再想一想?)

  张丹丹:

  1. 为什么有的原子甘愿让出电子呢?

  2. 不让出电子是否代表没发生化学变化?

  3. 元素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哪种粒子数目密切相关?

  4. 导热剂是什么?

  纪佳仪:

  1. 如果两个相同原子结合,核外电子都不想让给别人怎么办?(见25节

  2. 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目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而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就像是坐席等待开饭一样,坐齐8个人才能上菜,有1个人自己坐一桌,有7人坐一桌,怎么办才能尽快开饭?

  3. 电子的运动特点?自答:能量低的电子绕核在第一电子层,能量稍高的则在第二电子层。(高速运动。)

  朱胜景:

  1. 具有化学惰性的贵族们,怎么发生化学反应?

  2.  He、Ne、Ar等原子,都是稀有气体,它们为什么都为气体呢?

  宫筱涵:这节课觉得很简单,只是不明白下面的问题:

  1. 该如何判定阴离子和阳离子?

  2. 为什么当原子失掉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后,失去原有的性质?

  孔昕宇: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哪种粒子数目有关?

  董奥: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最外一层电子层靠什么结合?(静电作用。)

  孔皓: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异同?(先把26节看一看?)

  潘武骏:

  1. 在真实生活中原子们有互相因为电子数不符而排斥吗?(不反应,能否看作是相互排斥?)

  2. 电子在原子核外,离原子核外还有多远?(用地球与乒乓球类比原子和原子核来感受一下,电子就在地心处的乒乓球外与地面之间的范围内高速运动,电子离核最远的距离则可类比为地球的半径那么远。)

  岳度妍:

  1. 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互相结合?(不是电子相互结合,而是原子通过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作用结合在一起。)

  2. 如果两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是4,那结合之后怎么办?(像碳原子之间结合成金刚石、石墨。)

  对学生的问题哪怕做出最简短的回复,看完一班的作业也比平时看作业花费更多的时间。为此,滨州北镇中学实验初中部开始了新的研究,刘月娥老师利用学生的问题召开了两次辩论会。第一次《镁条燃烧实验问题答辩会》(见附录1:刘月娥老师的总结,问题答辩会的准备过程;附录2:程同森对答辩会的点评);学过“物质结构”知识之后,她收集了三个班的学生提出的355个问题(见附录3:物质结构问题汇集),从中选择了67个问题,让学生自学找答案,然后开答辩会。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映强烈,对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表示了很大的热情。学生的感想见附录4:物质结构知识竞赛(一)有感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