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游旭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本真意蕴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作者: 游旭群 已有0人评论  2023/10/14 18:17:03  加入收藏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是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指引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更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引领和根本遵循。

教育家精神的源起是教育本质规律与教师具体教学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和生命体悟的有机互动。在此过程中,必然涵盖政治、实践、知识、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涉及国家、德性、学识、情怀等多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本真意蕴,即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坚持“以身作则”的道德情操,遵习“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以及葆有“甘为人梯”的仁爱之心。

一、国家之维

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共同的家国范畴、民族范围、制度形式、文化民俗以及家庭社会结构必然会孕育出相对共有的教育家精神,传承培育出这个国家、民族、社会甚至特有制度下特定的知识和人才。理想信念作为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推动全社会形成政治共识、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手段。

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工作者,还应具备国家层面的志向抱负,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同时,教师只有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才能全心全意地躬耕教坛、育才造士,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丰富,把对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强国建设新使命指明了方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具有决定性且最为持久的力量是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回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及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代代教育家以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为终身奋斗目标和毕生精神追求,彰显着与时代同行、与家国同心的深厚情怀。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要以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为核心要义,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继承和发扬爱国报国的光荣传统,把自身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小我”与“大我”的互动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成长为强国建设的先锋、民族复兴的脊梁。

二、德性之维

坚持“以身作则”的道德情操

立师先立德,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换言之,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因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既表现在对教书育人的认知、对职业的感悟中,也呈现于教师的生活态度、生命状态和人生追求中。而教育家精神之所以超越教师精神和教育精神,是更为高阶和深层的集体人格,根本原因在于其超越了个体的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站在集体的人的共同利益上思考和行动。

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德性之维是坚持“以身作则”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内心高尚和身正为范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内心高尚、尊重人性,深刻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今天,我们之所以强烈呼吁教育家办学和教育家教学,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长期缺乏对受教育者人性的尊重和灵魂的关怀。教育家并不把教育视为一种职业、一个岗位、一份报酬,而是将教育过程与生命过程融为一体,教育家精神就是人的灵魂契约,是教育家的毕生追求和生命价值。因此,教育家坚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道德涵养人格,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另一方面,教育家具备言传身教的行动自觉。道德情操的陶冶与锤炼,不是在空谈中实现的,而是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得以完善和趋于完美。教育家有教育创业的精神与担当,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不可能、不容易的环境中磨砺意志品质,以创造卓越的教育事业为志业。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他们与时代同行,扎实苦干、奋发有为,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获得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成为时代的脊梁。我国的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以身作则,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教育家能够结合祖国的发展、国家的需求,将时代的责任传递给青年学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在这样的育人互动中,教育家担道义的精神得以彰显,能够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身为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学识之维

遵习“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应是学问之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教育家首先应是教师,同时更是引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高质量成长的榜样或精神符号,具备“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不仅是教育家“传道授业”的根本前提,也是优秀教师“修炼”成长为教育家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根柢,更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而“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则通过教育家广博知识的传递和新知识的生产等具体活动发挥着应有作用。一方面,教育家是多元知识的传道者。教育家应具备的“博学多能”学识素养并非单纯指向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还涵盖教育知识与教学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等。同时,教育家作为新时代的知识传授者,还应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教育家是卓越知识的创造者。

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在教育活动和知识活动中建构起求实、求新、求变的创新探索精神。“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永葆教育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教学与知识生产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内在联系,而教育家“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则是二者构建联系的“桥梁”。教育家作为教育实践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在其深厚学识素养的浸润下,具备了敢于开风气之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自主性,进而从教育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再生产出来的教育新知识作为教育家的智慧结晶,既能很好地反哺教育实践,又能对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为此,在教育家精神“学识之维”的引领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始终葆有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勤奋笃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汲取新知识的养分,以“博学多能”为发展目标,不断充实、拓宽和延展自身学识素养。在此基础上,努力对多元知识进行整合与升级,从而实现教育新知识生成范式的创生,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革新。唯有如此,教育家才能始终身处时代前沿、知识变革前沿和教育事业发展前沿,以自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引领学生面向未来、走进未来、改变未来。

四、情怀之维

葆有“甘为人梯”的仁爱之心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家要富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既是教育家精神最深层次的情感底色,也是教育家精神中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直接体现。

具体而言,其一,在师生相互建构的关系体中,教育家要善于用仁爱之心浸润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发现爱、学会爱、传播爱。教师这一职业之所以能在沧海桑田中存续至今、受世人所尊敬,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职业的深层次意义早已超越知识性、生存性和职业性,其核心价值集中于以“甘为人梯”的仁爱之心对学生进行的精神生命层面的塑造。而精神生命层面的塑造所导向的则是为学生完满生活做准备、构想美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主体间互相塑造、双向互动、“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的过程。可以说,“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没有仁爱之心,“学以成人”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

其二,在教育家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家要以“爱”来支撑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是一份极具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作,“甘为人梯”是对教师使命与责任的高度凝练。育人工作的唯一价值即教师能否合理塑造教育对象的价值,启迪其智慧、健全其人格、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等。在“甘为人梯育桃李”的奉献精神引领下,教师对其职业价值的理解不会像其他职业一样聚焦于付出的时间、精力多寡和获取的经济效益多少之上,而是精准指向是否能够“成就他人”,是否成功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人、集体人和责任人。

为此,教师应当把葆有“甘为人梯”的仁爱之心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永恒的情怀主旨融入育人工作,始终坚持彰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利他精神,以“有教无类”的姿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遵循同理共情、持正求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严爱相济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仁爱之心在学生心中种下“成才梦”“报国梦”和“强国梦”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

作者: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