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李赠华 已有0人评论 2016/8/21 10:00:46 加入收藏
前段时间,一节时薪1.8万元的在线教育课,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且不说其是否合理、合法,就以其一节课收到几千点“学习率”来说,足见这种社会教育平台的巨大能量。换句话说,这一节课,至少把几千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统一到这一社会平台上。
当然,无论社会自平台如何壮大,都不至于对学校教育产生颠覆性的打击,这是由学校特殊的教育使命、组织方式和课程方式决定的。但是,哪所学校不正视这种冲击的存在,就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
应对这种挑战,除了鼓励学生及家长利用好社会自平台的教育与学习资源,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之外,最关键的是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都应该主动与社会自平台接轨,实现学校课程社会化。其一,作为教师个体,最重要的是善于“跨界学习”,努力吸纳社会自平台背后的诸多现代的、先进的思维品质,如,大数据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和用户思维,让自己实现“社会化视角下”的教育观念转型。其二,作为学校,应积极“拿来”社会化的教育技术。以可预见的未来三至五年为例,自适应学习技术、智能评分技术、虚拟及远程实验室、可穿戴技术都将走向成熟与普及,学校必须主动引进,优化学校管理,优化教育手段,让全体师生享受“自时代”教育技术的红利——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特别要在过去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环节实现较大突破,如对学生课堂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的实时评价。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国家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近年来,美国先后提出了“重塑美国教育:技术驱动下的学习”,“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战略口号。其三,作为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创建开放式的公益性“社会化自平台”,比如上海普陀区,正在举全区之力量,研发“J课堂”学习平台。区内已有几百名老师和一万多学生注册账号,免费使用各学科优质微课程。
5.学生“自学习”
当下的学生,无论处于哪个学段,都是最辛苦的群体之一。苦在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学校课业,还有校外培训;苦在一切都是“被学习”,校园里、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基本上没有太多自己的选择,校外培训也基本上是父母的“安排”。
但是,迈进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自时代”,这些孩子就成了“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虚拟现实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平台,数字化生存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存方式。而“自学习与自成长”将是这个群体最根本的学习方式。这一切必将非常彻底地倒逼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教学改革。“我快乐,我学习;我学习,我快乐”将真正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全新写照。
学生“自学习”,将改变学校的教育功能,改变学校传统的存在感。学生更多的知识学习,包括兴趣特长的培养,会在网络上进行,会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学校将被迫淡化教学功能,而侧重教育功能,以帮助学生完成在网络和虚拟空间中无法实现的学习,主要是“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即成长与发展人的社会性。学生“自学习”,将改变课堂教学文化。“满堂灌”“满堂问”将彻底消失。单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也将被彻底否决。未来的课堂学习,将以“学习超市”与“学习社区”的形式呈现,学生个体或团队则以“用户”的身份自定学习单,自选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多元化学习”背景下的服务者或参与者。
学生“自学习”,将衍生大量精彩的“同伴课程”。学生将随之挑战教师的权威,特别是学术权威。“老师们做的微课程、微视频就像重读教科书,不够幽默风趣,我们不喜欢。”这是上海学生对教师的直言评价。于是他们用行动解决自己的需求,“分数擂台赛”“跟着学霸学化学”“秒杀感叹句”等由一群学生创作的微课程脱颖而出。这种“同伴课程”因其现身说法、地位平等、逻辑相近、表述独特等优势,将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选课程资源。
因此,面对“自时代”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习”,学校教育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大而全、广而杂的设计理念,崇尚简约为美,提倡“少就是多、短就是多”将课程组织碎片化或板块化,每次不超过15分钟,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当学校教育遭遇“自时代”,教育这块大蛋糕必将面临重新分配。“用户至上”,将使学生成长需求成为教育真正的主导者,为此,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责、权、利都将建构新的规则与体系。
总之,当学校教育遭遇“自时代”,站在现在看未来,处处是挑战;站在未来看现在,遍地是机会。
(李赠华,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建安小学副校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