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滕珺:重构新现代课程

来源:新学说 作者: 滕珺 已有0人评论  2019/12/18 15:52:13  加入收藏

导读2016到2017年,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一纲一本”,也就是全国一本大纲,一本教材,目前已经在浙江、上海进行了先行试点。教育的重塑与变革,中国已经不分省份,不分出版社,跟教育相关的都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家办公厅直接下文,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滕珺教授从新现代的角度来解读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自信的时代新人。

以下为详细内容整理:

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我今天演讲的话题是重塑新现代课程。我们不光要做行业的分析报告,还要做专业的分析报告,我们要关心学校里内涵的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不管是因为外部政策的原因,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涵的原因,课程永远都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所以我们选课程。

我们的研究从3月份开始启动,不光新学说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而且全国各地的学校也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在全国各地采集了128份问卷,有效104份,同时还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走访了不同类型的国际学校。

一、从“现代”到“新现代”

我今天想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讲两个关键词,这也是此次研究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发现。第一个词是“现代”。

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我们在做调研、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会问大家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多数学校都回答是“中外课程融合”,什么叫中外课程融合?怎么融?大家普遍的反应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评判精华和糟粕的标准又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在学校走访的时候,会发现学校里在尝试和探索各种各样教育的可能,以儿童为中心,不以教师为中心。

课程里会有很多可供孩子选择的内容,在传统学校里可能很难接触到:比如体育里可能会有马术、击剑,在音乐里可能会有爵士乐,在艺术里可能会有视觉艺术。

我们在做教学实施的课程中,用档案袋评价学生,更关注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性的评价。当把这些我要做的关键词全部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现代”。所有刚才大家看到的内容都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本质区别。

传统教育中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在现代教育中是以杜威为代表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体系,我们的课程内容看起来是高大上的冰球、马术,其实是现代体育在现代人类文明中的一些新型形态。视觉艺术、爵士乐等,都是现代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产物。

2.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想明白了“现代”的定义,标准就有了。符合现代的东西就是“精华”,不符合现代的东西就是“糟粕”,“现代”在全世界各国都是通用的。事实上在21年前,顾先生在讲现代教育的八大特征的时候,就清晰的讲明了现代教育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以上有一些特征是从整个国家宏观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还有一些特征是从学校的中观和微观层面表现出的,比如我们所强调的“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就是现代教育里追求的价值导向,“尊重孩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等等,这些核心的价值导向其实就是现代教育的导向。

我们回顾中国国际教育不长的30年历史,就会发现它跟世界各国都不一样。美国当年做国际教育是“马歇尔计划”之后要做国际援助;欧洲IBO机构最早是为了解决外交官子女上学的问题;日本国际教育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二战之后国际形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每个国家的国际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基因,当然在今天,也有越来越多交融的地方。中国的国际教育当年产生的时候,很重要的一部分力量——先不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学校选择国际教育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

九十年代民办教育是PK不过公办教育的,那就要创造这样一种相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且那时候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期。换句话说,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基因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整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产物。

3.“新”现代教育

2019年2月国务院又发了一个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计划》,为什么现在还要讲现代化?说明其实到今天为止我们离现代化还有蛮长的一段距离。我们认清了“现代”是我们的本质,是我们的基本方向。民办学校当初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公办学校是为了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在这样众多因素的综合之下,未来我们的国际教育的发展定位就是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这个“现代”在今天还要加一个“新”,今天讲的现代教育和一百年前杜威讲的现代教育不是一回事,当然有文化基因上、学理上的传承,但也有很多新的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都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面临这些问题。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论是国际形势还是中国自己内部的发展,整个社会的转型都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

国际学校的生源,还有这帮生源的家长都有了新的特征。跟八九十年代那批家长相比,现在的家长会非常理性。去年我在广州做一个有关国际教育的项目调研,我问一个家长“你怎么理解国际?你觉得什么是国际?”这个家长给我的第一句回答就是,“我觉得我的孩子要具备的第一个国际能力就是要会说广东话,如果他不会说广东话,他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大部分自己都有丰富的海外阅历,他对国际化有更加理性和深刻的认知。以往靠贴标签、刷脸的那个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我们要面临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和现代的元素怎么在课程中融合,这是我们接下来做课程建设的时候需要去考虑的一些问题。

二、培养在现代世界中自由行走的中国人

第二个词是“中国”。

为什么讲中国?上图是我们做课程目标分析的时候做的一张“词云图”,字越大的说明大家提到的次数越多。图中显示,我们做国际人才目标定位的时候确实密切关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并且开始讨论不同的关系是怎么处理的。

1.做中国的、民族的、文化的公民

中国情怀、世界眼光、中国人、全球公民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就以“全球公民”为例,我们要做一些更理性的思考,什么是“全球公民”?这个世界上有“全球公民”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在新的SDG整个发展目标中提“全球公民”,这没有问题,因为联合国的基本使命是“促进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但大家不要忘了当联合国提这些的前提是“尊重各个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独立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从来都没有希望用同一种模式去统一全世界。

当我们在讲“全球公民”的时候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中国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身份认同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还要对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合理性,这些都是需要的,但不要忘了还有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主权,以及这个国家到底要培养什么人。

10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所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就意味着剩下的100所全部都是民办学校或者公办学校的国际部。这组数据让我非常震惊。我只统计了他们开设“三科”的情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从培养孩子自身的能力而言,我们培养的中国孩子未来在国际舞台中有竞争力,他不需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吗?

事实上我们知道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包括到世界各国放眼看,跟中国有独特的联系就是一大利器,如果我们哪怕从增强孩子自身的这种全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教孩子一些中文、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各位校长、老师,请不要忘了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培养的是中国人,如果他不熟悉中国的历史和母语,未来何谈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2.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国家认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学校里开设了茶艺、陶泥、书法等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千万不要忘了传统文化不等于文化传统,更不等于国家认同,这是三件事。

文化传统要变成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把我们民族中优良的传统赋予现代当代的意义,如果茶道在今天没有任何意义,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这样的传统文化埋在土里,是不会有任何现代价值的。所以当我们做文化传统的教育的时候,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让传统的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中拥有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即便你做到了文化的传统,国家认同就是国家的认同,别的不需要多说,香港最近的问题大家已经很明显的感受到,香港的文化传统做的不够吗?不是的,但为什么会出这些问题?国家认同没有做好。

3.老师长什么脸不重要,

重要的是肚子里有什么货

讲到“中国”,我还想讲一件事,中国自己的教育工作者们,请你们一定要自信。我这次在做研究的时候,特地增设了一个指标,当我们讲到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批判性的能力,21世纪核心素养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外籍教师会比我们更具有优势。但是,我的调研结果让我非常震惊,结果显示,一个学校外籍教师的拥有量多少,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1:7的比例和1:100的比例,这个差距有多大?在这张图上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当然我并不是说外籍教师没有中国老师好,而是说这一点对于在座所有教育从业者来说,特别是校长,早就心知肚明,重要的不是你长什么脸,而是你肚子里有什么货,不管外籍教师还是中籍教师,只要你够专业,有足够的热情,并能持之以恒的做出努力,都可以做的很好。在座的管理层肯定比我更清楚学校每年花在外教上的成本有多高,但他们对这个学校的贡献真的这么大吗?如果不得不在他们身上投入,能不能在专业性上加大投入,而不只是为“脸”投资。

未来专业的、优质的、现代的教育才是我们国际学校办学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而不只是“国际”这件事。国际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够牛”,华为当年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做一个国际性的企业,但因为在技术上做到了突破性的创新,他成为了国际性的企业。如果我们的定位不是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更优质、更现代,那我们的国际还是没有实现最终的目标,不要忘了国际是为了助力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三、中国“国际学校”的本土创新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们自己的国际学校有大量的可喜可赞的一些本土创新。比如在课程内容中,真的有学校踏踏实实的坐下来,把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跟我们自己的国家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做了对接,并在对接的时候查看到底有哪些内容要做知识结构上的补充和调整。我认为这是在替国家做国家课标的新版本,3.0版本,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也有学校做了方法上的创新。有时尽管我们给予了很多支持,但仍然有些老师在一线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步骤,毕竟这套话语体系不是中国人土生土长出来的。我调研的时候就发现有校长在这个基础上做了融会贯通,老师一听就明白。

还有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真的有校长在国际评价舞台中为中国人争取话语权,这都是我们做的一些大胆努力有益的创新,虽然这些创新还是星星之火,但我相信这些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四、倡议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

最后,我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页专门写了倡议书,我希望所有的国际学校能够清晰的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人,不是一个空空的、漂在天上的“世界公民”的概念,而是要培养在现代世界中具有自由行走能力的中国人。

这样一场重塑新现代课程的努力,绝对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得了的,实际上我只能做一些理论上或者学理上本质上的思考。我们需要一次集体的、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每一个人自信起来,当然我说的“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信,并不是说不要向别人学习。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体系还有大量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应该理性的学习,有自己标准的学习,我们在这样的方向下做好自己的事情,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地做,把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研究清楚,把每一个学校办得明明白白,当我们能这样自下而上做起来的时候,品质自然就好起来了,得到世界的认可,那个时候就做成了真正的国际教育。

当然也希望更多的业界之间坦诚的交流和合作,请大家不要活在两个世界里,经常“串串门”,“走走亲戚”,互相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发愿,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建构起一套中国自己的“国际教育”话语体系,能把我们的事情讲给世界听,能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国际学校的评价体系,国际课程的体系。当我们做这样体系的时候,不是为了跟别人竞争,我们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听起来我的报告比较根正苗红,我确实想跟大家分享一句,国在家在,只要每个人都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未来中国的国际教育一定如在座的每一位所愿。

谢谢大家!

0
0
关键字:新现代 课程 课程建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