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三生学导专题 >> 课堂展示 >> 浏览文章

《端午的鸭蛋》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官睿 已有0人评论  2017/5/23 8:44:25  加入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汪曾祺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说出鸭蛋的内涵。

2.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感受平淡生活的情趣,发现平淡生活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节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接下来期待的是什么节日?(端午节)那你们知道咱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吃粽子、插艾草)

师:我们北方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是吃粽子、插艾草,而有的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多得很。今天咱们就去看看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我们来来认识一下作者,检查课前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PPT:

字词检查预习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三、读鸭蛋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去写的?(端午节习俗、高邮的鸭蛋、端午节的鸭蛋)

四、说鸭蛋

通过本文的题目,我们知道本文是想通过鸭蛋来写端午节的,高邮的鸭蛋有哪些特点,让作者选择一枚小小的、普通的鸭蛋去介绍端午习俗呢?

速读2-3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鸭蛋的句子,谈谈这是一枚怎样的鸭蛋?

PPT:说鸭蛋

速读2-3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鸭蛋的句子,给文中的鸭蛋加一个定语。

“这是一枚       的鸭蛋,从文中                 可以看出。”

学生自己分析、概括特点。

(美名远播、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吃法多样……)

总结:就是这样一个美名远播、历史悠久、质细而多油的鸭蛋,在作者的眼中是如此特别,这真是一枚与众不同的鸭蛋呵。

小小的鸭蛋在高邮地区地位如此重要,在端午节这天,肯定有它的角色,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端午的鸭蛋的?

PPT:速读4--6自然段,文中介绍了跟端午的鸭蛋有关的哪几件事?

  挑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鸭蛋

(挑鸭蛋、玩鸭蛋、吃鸭蛋、挂鸭蛋络子)在作者的眼里,家乡的鸭蛋充满了童年的乐趣。

五、品鸭蛋

师: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自己的语言追求:1.平淡有味的语言;2.用恰当的方言体现地方特色;3.淡淡的幽默。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出”,在这里就是“生产”的意思。用了口语化的词“出”,将“我的家乡盛产鸭子”的特点,如话家常般说出来,平淡而又朴实。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这些特点的子,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PPT:品鸭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汪曾祺语言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细细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够味,品得到位。

PPT:1.小组每人选择一处,进行朗读和分析的交流。

2.小组内选出最好的一处,进行展示。

PPT: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得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

总结: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就是这样一枚在我们眼中普通到再也不能更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异样的光辉,因为在作者的眼里,它是故乡特有的美味、是童年美好的回忆,这又是一枚用情至深的鸭蛋。汪曾祺用他平淡有味、幽默而又文白交杂的语言,将对鸭蛋的痴情和偏爱写了出来。从整篇文章来说,文章的第一段可不可以不写?(通过写端午节的其它习俗,营造一种节日的氛围,为下文引出鸭蛋做铺垫。)看似随心所欲,读完后这枚盛满红油,蛋白柔嫩,带有淡淡咸味的鸭蛋,就永远留在我们心间了。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解决问题》

 最新文章

  • 《复习课》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不久,生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是教学重点,有些形近字学生易混淆,......
  • 《We laughed a lot.》
      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
  • 《功》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能说出什么是功,能判断力是否做功。2.通过习题讲解,让学生思......
  • 《功》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能说出什么是功,能判断力是否做功。2.通过习题讲解,让学生思......
  • 《We laughed a lot.》
    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