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径思考

来源:张志勇博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6/6/26 11:01:06  加入收藏

  其实,我在思考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径这个话题的时候,一直在想语言和文字,它的起源在哪里,语言和文字它与生命那么近,语言和文字它和文化那么近,语言和文字它与人的生活那么近,谁能离得开?但是,又有多少同志从这个意义上来思考和唤醒语文教育的自觉!

  一、语文教育的生命意识

  谈语文教育的生命意识,我却提供了我家“狗狗”,在山东建筑大学校园里昂头蹲坐的一张照片,其用意是什么?今天早晨,我离开它的时候,它很懂事儿,它知道我拿着包去上班的时候,绝不跟着我,它只是看着我,但是我一但把工作装脱下,穿上休闲装的时候,它肯定闹着要跟我走;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它会非常准时的到我床前用它的两个前爪拍打我的床;春天到来的时候,走进春天里面,它看见花,会上前闻一下,它只是不会语言表达而已。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究竟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人有语言,动物没有。这也许是人类的最大幸运!人类有了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和人的生命和生活是不是太密切了?

  人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大概可概括三种说法:一种是“神授说”,认为语言上帝对人类的一种恩赐。一种是“人创说”,其中,又有“摹声说”,即语言是人类对外在声音的一种摹仿,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声音摹仿,慢慢形成了人类的语言系统;还有“社会契约说”,说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契约,共同约定用什么符号来表达;还有“手势说”,人与之间通过做手势进行沟通,手势语慢慢变化成了一种语言符号;也有“感叹说”,人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希望了,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慢慢转化成一种语言;还有“劳动叫喊说”,人们劳动的时候,在一起干活的时候,人们发出一种相互感应的声音系统,慢慢变成一种语言。实际上,这种说法已经接近马克思讲得劳动创造语言,即劳动创造说。

  那么,我们回顾人类语言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想说明什么问题?不得不说的是,人类慢慢地积淀发展成这种语言系统,不就是表达人的所思所想吗?语言就是人的内在和外在劳动成果的一种表达交流方式、一种符号系统。在这里,可不可以说,语言和文字就是人们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最好的表达和赞美!这就是语文的本质。

  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语言文字观,那么,人们对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达,有三个价值维度,这就是真、善、美。由此我在想,我们思考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径,必须回到人的生命本身,回到人的生命能量的释放本身,回到人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

  我曾经听韩军老师讲《大雁河,我的保姆》。我被他声情并茂的诵读所震撼。他在诵读中表达的什么?不就是人的生命、人的思想感情吗?这是我讲的语文教育改革的第一个路径选择。

  谈到语文教育的生命意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林森浩投毒案的悲剧。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和他的室友黄洋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彼此只不过是不大欣赏而已,没有很深的矛盾,但他为什么要杀害黄洋呢?愚人节快到了,黄洋想捉弄他一下同学,林森浩于是就想着法要捉弄黄洋,用什么办法呢?他就想到用实验室的药品拿来放到饮水机里面,让他喝下去,看黄洋痛苦的样子。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导致了两个年轻生命的消失、两个家庭的悲剧。你们看看林森浩在监狱里的反思,以及他最后被执行死刑之前对父亲说的话,就知道林森浩到医院去看黄洋的时候,有好几次他完全可以把真相说出来,然后对症治疗,也许就能挽救黄洋的生命,也许就此改变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但是林森浩为什么没有说呢?他说过几次:我的格局不够,我的修养不够。他还曾经谈到,自己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不够。请注意“格局”、“修养”、“生命敬畏”这些关键词,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吗?我们的教育理念里面,这些东西都比较弱,或者很少去关注这些东西。这正是语文教育所应该给予儿童的最可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们已经被教育的功利主义遮蔽了人文精神的光芒,我们满脑子想的就是排名、就是升学考试。到现在为止,考进北大清华可以奖励10万。老师为什么而工作,为这个奖金而工作,当我们的教育被这个所绑架的时候 教育就没有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弘扬、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培育了。语文教育应该率先回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为语言和文字就是对人的生命能量的外在表达,这是我要讲得第一个话题。

  二、 语文教育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是文化,同时语言和文字又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在哪里?

  文化是什么?对于文化,大家有很多的理解。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智见仁,莫衷一是。

  我发现,东西方学者尽管对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文化却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

0
0
关键字:语文 教育改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