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2022年40个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施久铭 程路 谭希 陶玉祥 已有0人评论  2023/3/17 13:41:37  加入收藏

学校案例

1.陕西延安中学:

大学中学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延安精神打造思政“金课”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陕西延安中学创新探索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范本。围绕“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的要求,组织教师队伍原汁原味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挖掘红色资源,开拓第二课堂,创建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学校不但把延安丰富的革命旧址变成“沉浸式”课堂,还将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多位讲解员聘为校外辅导员。与中国人民大学通过视频连线,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与第一所大学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两所学校联合启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红色育人资源平台将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学资源;实践育人示范基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将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开展学生学术科研探索;班团集体结对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向班”和“延安中学高一2班”发起,通过班团活动、参观交流、结对互助等,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新华社2022年12月14日)

2.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谈心谈话“4+1”,搭建沟通“心”桥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探索谈心谈话“4+1”工作机制,即“日常沟通、岗位调整、告诫提醒、关心关爱+效果跟踪”。

日常沟通谈心谈话,谈话对象既包括全体干部,也包括有困难有需求的普通教师,重点与年轻干部、重要岗位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谈,做到定期、定人、定时,重在常态。岗位调整谈心谈话,干部教师岗位调整前推行“三必谈”,谈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骨干教师;谈话中“四必问”,问态度、问观点、问问题、问不足;谈话时“三做到”,做到采用热情、真诚和保密的谈话方式。告诫提醒谈心谈话,主要对领导干部出现不和谐迹象的、干部和教师出现工作失误或不良反应的、受到组织处理的干部和党员进行告诫提醒。关心关爱谈心谈话,密切关注干部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在他们受到表彰奖励时、遭遇重大挫折时、处于个人发展关键期以及出现生活不如意或心存积怨时进行谈话。效果跟踪,制作党员谈话记录和党员联系群众谈话记录,对需要保密的问题进行保密存档,对需要整改或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调查核实,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

北理工附中的谈心谈话“4+1”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的常态性、规范性、严肃性,帮助干部教师缓解压力、消除隔阂、提振精神,成为党群干群沟通的“心”桥梁,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7日)

3.北京市京源学校:

开发时事课程,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开展时事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北京市京源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了“现在进行时”课程,至今已有十余年,学校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总纲,以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或自然的热点事件为学习对象,围绕制度认同、文化自信、建设成就、国家安全、近现代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主题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社会生活和国际政治变化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化,建立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联系,进而激发和培育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责任意识,最后以论坛方式呈现、分享、交流和升华学习成果。这门校本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天下大事相沟通,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自我和学校的狭小时空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同时,课程突破了单一学科限制,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调动多种学习手段,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期待的时代新人。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8期)

4.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把项目化学习作为建构学生经验与社会联系的载体

学生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实践者、参与者、创新者和引领者,而项目化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把项目化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学生经验与社会联系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倡导回归学习的本质和对问题的探究,最终指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对个人精神家园的构建。

新课标发布后,项目化学习成为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不断创新推进项目学习,既回应社会热点,让孩子从热点问题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也注重对身边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既有对学科项目的探索,也有跨学科的尝试,比如《我在丰台“修文物”》《音乐游戏设计师——编创识谱学习的游戏》等。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打破学科界限,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综合素养。

(来源:《新京报》2022年12月10日)

5.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

开展常态化、生活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起点,经过20多年的打磨,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常态化、体系化、生活化的“绿野课程”,分为“家务劳动”“自理自护”“田园农耕”“手工实践”“互助服务”“社会服务”六个模块,共六年240课时阶梯内容。学校确立了一个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劳动教育应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场域中,要更加贴近和指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建立劳动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其生活性和情境性,这样劳动教育就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素养,为学生创造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苏州实小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主题实践活动模式;二是绿野村(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是以评价助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模式,学校制定了《校外劳动课程工作指导》《劳动标兵评选工作指导》等,确保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化,同时每名毕业生在毕业时会收获“七会”证书,“七会”是学校对每个毕业生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会劳动。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3-14期)

6.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基于AI技术提供个性化教学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利用AI技术开展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探索,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科学诊断、规划和赋能。在多维度、可视化和动态化评价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数学学习任务,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陷阱。

个性化数学教学实践是通过采集行为数据、挖掘内在联系、深入分析成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等作出解读与预测,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分析结果、评估学习过程、发现潜在问题、预测未来表现,从而进行个性化干预指导,同时利用数据高效调配师生时间,提供规划路径,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建兰中学基于学生画像,为每个学生设定数学学习进阶目标,制订数学学习个性方案,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布置适合的作业。在技术赋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能力透视学习特征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差异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大班教学下的个性化数学课堂,实现学生学业负担减轻与数学学业水平提升的双目标。

个性化教学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也优化了数学学习策略。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是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教师个性化指导开展多元辅助学习。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引领的学习导师。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

7.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以新课标为指导,搭建“以人为本,童趣多元”的一体化科学课程体系,针对小学生特点,设计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指向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科学课程新模式。统整科学课程设置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将学科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构建科学学科基本结构,以共通概念为引导,强化科学学科内容,同时开发校本课程,促进科学学科实践探究。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做中学”模式,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在各项科技活动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运用“小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点燃科学精神;最后通过多元性评价驱动学生个体成长,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该模式以科学课程为载体,是对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与创造性转化,从重视教到重视学、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彰显了教学本质;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更有序、更高效、更精彩、更充满活力与朝气;使学生深层次思考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精神,具有科学思维,学会科学发现、科学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整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8.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构五育融合课程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每位高一新生进校都要接受“五个初评”,根据学习潜能、能力倾向、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等测试结果,建立一份关于全面发展的评价档案,并诊断出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由家长、老师与每位学生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学校将德智体美劳5大类16项41个具体行为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记录学生每周最佳,评选出每周、每月、每期表现突出的10余类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以激励机制撬动学生的发展内驱力。

洛带中学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构建“五育融合课程”。学校构建了五大类综合高中课程体系,为学生差异化发展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普职融通课程、小语种高考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学校设置的6大类102个学生社团课程,既有实用技能型课程,也有兴趣特长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全面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5月27日)

9.华东师大二附中:

“N个百分百”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华东师大二附中“N个百分百”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该模式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综合选修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太极拳,百分百的学生参加“晨晖讲坛”,百分百的学生课外精读推荐名著……“N个百分百”强调从“人才培养模式”走向“融合育人模式”,即“人”的培养从“功能论”向“价值论”、从“塑造培养”向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转变,其本质是以“发现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理念的五育融合素质教育新模式。

“N个百分百”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以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校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健康实践活动等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在能力,促进学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更多个性突出、素质优异、全面发展的学生。“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实施,助推学校突破“千校一面”发展困境,使学校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10.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数据驱动下开展精准教学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从学生“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和教师“教学五环节”的工作需求入手,科学确定数据驱动条件下真正有助于教学开展的数据类型及数据标准。同时,不断夯实“网、云、端”设施设备基础,以物联网技术有效联通各类设备、各场景,将所采集到的师生数据在学校各个系统平台加以共享。教师借助智能设备、系统平台的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每一步教学的成效,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还能开展指向学生个体、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学改进研究。这些教学实践逐步在全校、全学科铺开。学校着力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采集这些数据、采集后的数据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11.青岛艺术学校:

举办综合高中,改变普职高中分离旧格局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创新综合高中发展思路,支持鼓励部分职业高中学校向综合高中转型发展。2020年,山东提出“探索举办文理高中、科技高中、语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综合高中,不同学校不同特色,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地方,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相互融通”。

青岛艺术学校是青岛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学生学籍实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高一年级统一注册普通高中学籍,一年后,结合学习结果与学生愿望进行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方向的校内校际分流。青岛艺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伟告诉记者,综合高中是实现普职融通的最佳选择。对艺术生来讲,夏季高考和职教高考的路径都是畅通的,不存在政策障碍。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9日)

12.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

创建学术县中,引领县中发展新方向

全面加强县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杂繁多,但核心还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强,县中就会强。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在提高教师“学术”研究力、影响力、辐射力上下功夫,创设了更好的学术氛围,引领更多教师潜心研究,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十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创设校内学术氛围、搭建学术平台、建立学术机制、举办学术活动,办出富有学术力量的县中。学校从2017年起开始实行条线管理,尤其是全校统筹教学线和科研线的工作,提高了学术工作的地位,管理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师的学术力、学生的学术潜力开展的;学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中心;独立设置科研处,让学术引领有方向。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科研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搭建了学校创设各类学术活动平台,为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展示学术成果、扩大学术视野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论坛活动,与相关高校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13.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小学:

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小学进行了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系列探索,确立了“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思路,着力打造家庭教育自主课程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从调研、摸排入手,利用家长会、调查问卷、家访等形式,全面掌握各年级、各班级以及特殊群体等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对大数据的归类整理,梳理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类型。摸准了家庭教育问题脉络,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家庭教育课程研发小组,从讲师团队打造、共育思路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家校社一体化建设:以点带面,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整合资源,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示范引领,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础上,确立了“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思路。与此同时,研发小组着力研发集目标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家庭教育课程。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为学校课程研发打开了一扇窗。家长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并伴随孩子的成长,在不同年龄会出现不同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学校课程研发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形成天然的家庭教育课题资源库。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3期)

14.深圳高级中学集团:

分布式决策探索集团生态化治理机制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包括七大校区10所学校,覆盖小初高三个办学层次,跨越五个行政区,为解决各校区间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空间跨度较大等问题,在集团内部建立起协商性共生合作的双向“治事理人”机制,并提出“从中心式集团到分布式集团”的办学模式,以分布式决策治理机制替代中心化决策管理机制。

四大成员校区在集团发展中承担各自使命。中心校区担当集团“新变革发动机”;南校区打造全链视角、评价驱动、精致化发展的精品初中教育,担当“新评价根据地”;北校区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担当“新课程孵化器”;东校区建设资源打通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担当“十二年一贯育人试验田”;高中园打造“大高衔接育人新基地”;深高龙岗学校、盐田学校打造“区域合作生态化办学行动基地”。

基于以上定位,分布式地将集团发展的育人模式变革、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学制改革等使命授权给不同校区展开探索,各校区基于自己实际工作和创新资源大胆尝试、独立判断,形成可推广经验后再呈现给其他校区探讨和借鉴,从而实现各校区既各具特色又联动互助、既发展自己又相互带动的良好局面。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

15.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农村学生的特色育“心”

针对农村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开设了一系列心理课程,如“自我悦纳”和“情绪控制”课程。为了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校引导学生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主题,从“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的潜力”三个方面设立自我小档案,全面挖掘自己,同时开展“老师、父母、同学眼中的我”自我认知活动。如开设“人生规划”课程。学校开设“从现在开始”人生规划课程。他们还开设了特色的“人际交往”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学校开设“堡垒之争——人际交往之竞争与合作”课程,通过高度情境化的“招兵买马、攻城拔寨、同舟共济”三个阶段活动,实现队员之间的对话、交流、竞争和合作。针对男女学生交往问题,学校开设“花开应有时,青春更绚烂”课程,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正确交友和自我保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再现和案例分析,解读早恋的含义、产生的原因、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早恋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懂得青春期应该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

不只是农村孩子,今天不少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情商都有待提升,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正确交友,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

16.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医校结合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

为了给有严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服务,衢州二中开启医校结合模式,成立了专家工作室,与衢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搭建了集“心理预防、心理筛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评估、心理培训”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医校结合工作。

心理预防包括开设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医院精神卫生知识科普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筛查是通过学校专业量表测评、班主任观察反馈和心理教师访谈,层层筛查,重点关注。心理咨询是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教师本着尊重、倾听、保密的原则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是将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转介给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并与其父母沟通协作。心理评估是因心理障碍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与专科医院联合进行心理评估,并定期跟踪了解。心理培训包括医院专家定期来学校为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开展心理培训和案例督导,提升学校心理团队专业技能,加强家校医协作。

医校结合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安全、科学、有效的咨询和治疗途径,打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9期)

17.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

长程作业助力减负增效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进行了长程作业的探索,长程作业即学习过程长、完成周期长的作业,是学生在校内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学校力求从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视角出发,同时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而设计的一种作业。它有长期性、主题性、学生主体性、深度性、学科融合性和学生可选择性等特点。学校开发了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创造性作业三种长程作业。

学校对这些千姿百态的作业采取了叙事性评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过程、收获以及关键事件或感动瞬间写出来、讲出来,还可以制作成“时光成长轴”,与他人分享。为此,学校还搭建了多种展示平台,开设了闪光记忆展示角,形成了竞赛平台、微信公众号、作品介绍小舞台等分享渠道。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让学生从长程作业中享受乐趣、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发展思维,让作业不再成为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负担,变被动为主动,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3-14期)

18.浙江省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实践性作业打开学生“智慧天窗”

开发实践性作业,全面提升探究实践素养。创设作业新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此检验学生的素养培养情况。教师为了解决传统纸笔作业偏知识本位、重习题训练、轻实践探究,弱化过程与方法,忽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问题,开发了指向素养的6E实践作业,即挖掘(excavation)、探索(exploration)、经历(experience)、延伸(extension)、迭代(evolution)、评价(evaluation)。对来源于“课本”“自然”“社会”的实践作业进行整体架构,将实践与课本、实践与自然、实践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课本中呈现的素材,让学生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全情经历实践探究全过程,然后将理论知识适度延伸于社会生活,尝试迭代原有实验器材,创设立体式评价体系并贯穿于实践作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6日)

19.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角落教室”解决课后服务活动空间不足问题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角落教室”是集资源型场景、课程化知识场景、功能性应用场景于一体的学习场景,是有时间的空间,有情境的环境,有领域的场域,有效解决了课后服务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一是让学习“时间”被多样化资源“空间”所吸引。角落教室基于多样化的空间、技术、网络、媒体等资源,为课后服务打造充满魅力的育人场景,比如复合型阅读空间、开放型科创基地、多功能艺术集市、联动式媒体中心。这些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空间随时间需要打开或隔断,技术随时间推移不断升级。

二是搭建寓学科、生活、问题情境于一体的沉浸式课程育人场景。包括打造跨学科活动课程,让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校外活动机构参与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兴趣、潜能与心理需求的真实问题情境。

三是为课后服务表现性评价提供生动的应用场域。好书推荐展,体现评价主体从单一到多方;媒体作品秀,体现评价内容从知识到素养;艺术拍卖会,体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到过程性。学校利用角落教室资源,有效解决了课后服务的活动空间问题,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0期)

20.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通过多向融合和主动融合,探索生态融合教育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作为全国特殊教育的示范窗口,以“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为重点,进行了历时18年的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以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学校、社区、家庭、朋辈群体等要素为桥梁,让教育活动在有序、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促进视障人士与普通人群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和谐共生。

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从培养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人,逐渐向培养自信自强“被社会需要”的人转变,让残疾孩子有能力主动融入社会,创造价值。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下狠功夫,根据视障儿童少年听觉、触觉相对比较灵敏的特点,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发掘潜能,补偿缺陷,努力构建“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生态融合课程体系,运用“多彩五部”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三重体验”活动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多向融合、主动融合。

其中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全员参与,在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实现了视障学生从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单向融合”,到超越“普特双向融合”,走向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参与互动的“多向融合”转变;视障学生从受限制、被安排的“被动融合”,向自己主动选择、态度积极的“主动融合”转变。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6日)

本报告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研制;研制者:施久铭、程路、谭希、陶玉祥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