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李帆 钱丽欣 邢星 宋佳欣 已有0人评论 2023/3/16 21:38:12 加入收藏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年,基础教育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有效实施基础教育发展提升重大项目计划,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基础教育战线认真做好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把思想和认识高度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全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切实增强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实施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域高中整体提升、特殊教育适宜融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中高考改革,构建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立德树人之师,全面提升依法治教水平,基础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总体上看,2022年中国基础教育政策至少有以下九大亮点。
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教育系统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对教育事业作出新部署新安排,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2022年,教育系统把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使命新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一)认识新时代十年教育工作的伟大成就,坚定建设教育强国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教育发展成就作了高度概括和精准评价,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2年,教育部先后举办15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体育美育劳育等,充分展示新时代十年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教育公平取得历史性进展。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学校办学条件根本改观。十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有力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我国教材教法、教育理念等开始走向并影响世界,我国教育更加开放自信主动地走向国际舞台。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的教育新部署新论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报告对教育事业的新部署,既有战略的指导意义,又有重大任务的部署,体现了战略和策略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全新判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且单独列章阐述,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彰显了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逻辑,突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首次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并再次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坚持。
报告从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出发,提出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首次将“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纳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教材、学校管理、综合改革、教育评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师队伍、语言文字等关键要素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教材建设和管理”首次纳入报告,充分表明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方向和路径。
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部分主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明确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彰显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政策导向,回应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
报告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指出“自主培养”的路径要求、目标任务、着力方向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关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报告强调“发展素质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义和实践思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要求“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校活力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队伍是人才自主培养的先遣队和排头兵,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依靠,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更多“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涌现。
首次把“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发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新动员令,体现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价值。要加强数字教育发展,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面对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提出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中全面审视教育;对标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梳理安排“人无我有”的新赛道新领域开辟任务、“人有我强”的战略必争任务、“人强我优”的战略支撑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三)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2022年,教育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着力学深悟透做实。
10月24日,教育部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研究部署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工作。10月25日,教育部召开直属系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全面传达了党的二十大会议总体情况、大会报告主要精神、党章修正案和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10月31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11月,教育部连续举办三场专题座谈会,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深入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意图,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主要挑战,深切思考拓展教育强国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路径。各地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足功夫。
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系统全面审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面临的多方面机遇和挑战:面对民族复兴,教育何以强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如何适变应变、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如何更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
教育的内外部形势、环境、条件等已经发生变化。为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统扎根开花结果,教育系统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教育部直属系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指出:一是抓根本。着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纲和魂,不断深化师生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抓重点。主要抓好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两件大事。三是抓改革。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实施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2年,教育系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地落细落实,抓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高位的格局办好思政课。
(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取得新成效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2022年教育部重点工作。2022年11月25日,教育部党组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一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考“三进”工作进什么、怎么进,系统跟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发展,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系统融进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二要大力建强思政课主渠道,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穿融入各门思政课。三要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共同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大同心圆。四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夯实“三进”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点。五要着力培养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安排一流师资讲授思政课,强化各类教师队伍融合发展。
为全面部署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制定《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部署各级各类课程和教材责任单位迅速启动修订工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融入课程教材。目前,已完成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2023年春季用书的修订审核工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研制《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动态征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资源”,鼓励各级各类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的有关课程、课件、文章等。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长共话二十大”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的通知》,引导中小学校长围绕党的领导、铸魂育人、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强师兴校等话题,述成绩、言感悟、谈现状、话未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
2022年,教育系统将“三进”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契机,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022年3月,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2022年“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的通知》。从3月至12月,开展“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主题阅读活动以及“我们的新时代”主题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9月1日,《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聚焦迎接党的二十大,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科学工作者、奥运健儿、志愿者等上讲台,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盛会引领教育未来·学习二十大云课堂”专题,首期开设聚焦盛会、学习大讲堂、教育访谈录、成就展览厅4个栏目,广泛汇聚相关文献资料、解读报告、示范党课等学习资源。目前,已汇入资源524条,其中视频269条、文章133篇、图片122幅。各地各校多种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各级党组织学习,组织好干部教师宣讲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好课堂主阵地,推动理论学习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入脑入心。
(二)思政课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工作指南。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他勉励宜宾学院的同学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同学们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一代青年。
10月,在延安中学枣园校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抓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他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等作出部署,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部署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等提出22条举措,强调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强化实践育人、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大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对我国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新方向、新要求作出主动回应,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等,并提出“到202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活力充分激发,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等工作目标。
2022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关注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努力形成合力,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9月1日新学年开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树人课堂”专题正式上线。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价值引领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协调11个教育部相关司局和2个直属单位,精心挑选、科学组合、全新呈现,大力打造的一套涵养学生文化自信、夯实学生思想根基、拓宽学生人生视野、陶冶学生志趣情操的“树人”课程“大餐”。
“树人课堂”专题内容以视频为主,共设“开学第一课”“走进思政课”“社会大课堂”“课后三点半”“毕业大讲堂”5个子栏目,聚合了各类资源2000余条。其中,“开学第一课”是新学期送给学生的第一份德育“大礼包”,栏目内容包括少年意气、匠心逐梦、青春风华三个方面。“少年意气"收录了近年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匠心逐梦”收录了多所职业学校开学典礼的精彩视频,“青春风华”收录了多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精彩演讲。“走进思政课”栏目包括修身立德、德技并修、铸魂育人三方面内容,集纳了不同学段的精品思政课。“修身立德”面向中小学,共有爱国主义、宪法法治、思政课程等6个子栏目;“德技并修”集纳了一批职业学校的精品思政课程;“铸魂育人”下设示范金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色文物青年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高校学生等4个子栏目,汇集了一批高等教育思政“金课”。“社会大课堂”栏目包括党史、新知、传承、场馆等四方面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专题不仅集纳了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教育、科普知识和前沿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还特别链接了一批科技馆、博物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丰富多彩的线上资源,帮助学生开展体验式、实践性、探究式学习。“课后三点半”集纳了精彩纷呈的课后服务课程和兴趣活动等内容,下设艺术、体育、劳动、观影等4个子栏目,为孩子开启广阔天地、多彩生活。“毕业大讲堂”栏目集纳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众多高校在毕业季开展的有特色的毕业典礼、毕业教育活动,以及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所作的精彩毕业演讲,发挥典礼育人作用,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理想信念。
“树人课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嘱托的一个重要举措。据统计,“树人课堂”专题第一个月的浏览量和访客量分别为23.91万、9.93万,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所有专题中热度最高的之一,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统筹实施更受重视,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成为共识;改革创新更加有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法途径,切实增强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大力促进思政课改革发展。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