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0人评论  2018/10/30 16:13:13  加入收藏

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化学回归实验室研究所所长程同森做报告

4.未做实验前看书和做过实验后再看书,对书中知识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未做不解,做后大悟,只听老师讲一知半解;

一个看了后不懂,一个看了以后都明白;

做过实验后更好理解每一句话;

未做实验觉得知识离我们很遥远,较难记忆。实验后有了经验更好理解;

先看书不一定能理解,只听老师讲解也不一定能理解。这种先做后学的方法使理解加快了。

未做实验觉得枯燥,做过实验觉得神奇。做过后可以更快理解。

做完实验后看书,可以解答看书时的困惑,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5.如果不做实验只听老师讲解呢?

不做实验,印象不够深,基础就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只听老师讲可能和实际物体对应不上;

如果只听老师讲的话恐怕不会有深刻的理解或者没有切身感受;

肯定不喜欢老师“一言堂”;

只听老师讲没兴趣,记得不清楚;

不做实验听课很乏味,理解起来也很吃力;

就会感到乏味,也没有形象记忆;

只听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层次会较低;

6.课堂上你喜欢老师的哪些方法?

自己只占用一小段时间,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实验;

在实验前留下悬念;

先做后总结;

让同学自己做实验,不过多干涉;

少讲解,留给我们许多动手时间;

中午饭后时间可以做实验;

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我们教师如同饭店的服务生,“菜上齐了,请慢用。” 然后躬身退下。

有时教师担心学生会做错,把细节和注意事项说的较多,有学生课下对老师说,“老师你不用讲,做完实验回去一看你写的书就什么都明白了。”根据学生的建议我占用课堂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

(2)在内容选取上遵循精简的原则,在学生心里种下一粒化学的种子。

化学启蒙(入门)的关键是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能力)。学生怎样形成这种思维能力?

首要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三类工具。

○1形成丰富感性认识,掌握“行动”的工具:会做化学实验,能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会做化学的“事”

○2解释实验现象,掌握“思想”的工具:从物质内部即微观层面去找原因,学会“原子-分子-电子” 的理论——会说化学的“话”

○3记录和表达化学认识的成果,掌握“符号”的工具:学会化学符号的识、读、写,更要理解化学符号的含义——会写化学的“字”

掌握化学的三大工具,会做化学的事、会说化学的话、会写化学的字,从而实现化学学习的自动自发,是化学启蒙的核心任务。

为防止非核心内容的干扰,我们精简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一个三类“工具”知识优先的、“观念、方法”统领的、满足后续学习需要的最小独立体系。这个最小独立体系如同化学的一粒种子,帮助学生在心里种下这粒“种子”,发挥其“全息性、生长性”功能,后续学习就会自动自发。

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实验?因为一个再简单的实验,只要不断追问就会揭示出化学的几乎所有问题。只要引导得当,通过实验就能交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有生命力的化学。

知识是怎样越教越多的?就是因为我们把完整的化学肢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把种子磨成了面粉,破坏了种子的全息性、生长性,学生只好去死记硬背了。没有观念、方法统领的知识教学是把种子磨成面粉的教学。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聚焦核心素养 编制指导纲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